日本刀的基本簡介:
1、刀的種類
日本刀的種類很多,除了用來戰鬥的太刀和武士刀以外,還有比太刀短一些的小太刀,切腹時使用的脇差(也稱脇指),非武士階級(比如農民、商人、女子)用來防身的短刀,以及忍者使用的忍者刀等等。這裏專門提一下忍者刀。忍者刀比一般的刀短,便於攜帶,而且忍者刀跟平安時代以前的刀相似,刀身是直的,或許是因為忍者從來都是徒步戰鬥的緣故吧。
2、刀的寸法說明
日本刀的寸法,即是指刀的長度。這裏說的刀的長度是指刃長,並沒有將刀柄包括在內。一般來說,刃長30CM以下的就是短刀,脇差的長度在30~60CM之間,超過60CM的,就是刀或太刀了。通常,即使是比較長的太刀,刃長也不會超過80CM,換算成寸法的話,即是不會超過二尺六寸六分。但據說,佐佐木小次郎的愛刀“長光”長度為三尺二寸,與之決鬥時的宮本武藏使用的木刀更是長達四尺二寸!估計書中所說的長度是將刀柄長度也計算在內了的吧!(參看《日本劍俠宮本武藏》一書,小山盛清著)
種 類 /長度(寸法)/ 長度(CM)
短刀/ 0.33~9.87/ 1~29.9
脅差 /9.90~19.77/ 30.0~59.9
刀、太刀 /19.80~ 60/ ~
3、武士的雙刀
在古代的日本,武士階級是特權階級,通常的形象是腰跨雙刀,走起路來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使用二刀流的就更不用說了。但是,只是使用一柄刀戰鬥的武士,為何也要佩帶兩把刀呢?實際上,武士所佩帶的兩把刀並不一樣,其中一把是用於戰鬥的刀或太刀,另一把則是用來切腹的脇差。當然也不排除有不遵守武士道,將脇差也拔出來砍人的傢伙。如果是使用二刀流的武士,則除了腰上要別兩把長刀外,懷中還要配戴著一把脇差。
4、刀與太刀的區分
從長度來看的話,刀與太刀並不容易區別。雖然一般來說,太刀比刀要長,可是也不排除有比長的刀短的太刀和比短的太刀長的刀。但是,基本上日本刀中的刀與太刀是有明顯區別的!那就是刀的銘文的所在側不一樣。通常帶刀時,刀銘應當向外,此時,若刀刃向上,就是刀;若刀刃向下,則是太刀了。
5、刀的各部名稱
◆ 天下五劍
天下五劍為日本國寶。在SFC遊戲《幕末降臨傳ONI》中曾經出現過,遊戲中的名字分別稱為大典太、數珠丸、童子切、三日月和鬼丸。
名物大典太,太刀,刃長66.10CM。平安後期刀工三池典太光世所作,本來為室町將軍家(足利氏)所有,在桃山時代落入豐臣秀吉手中,後來豐臣秀吉將它賜予前田利家。刀銘:三池光世
數珠丸恒次,具體情況不明,傳說為日蓮上人所有。
童子切安綱,具體情況不明,傳說為源賴光所有。
三日月宗近,山城國刀工三條宗近所作,具體情況不明。
鬼丸國綱,具體情況不明,相傳為鐮倉北條家家傳寶刀,隨北條一門的全滅而散落人間。(這裏的所說的北條氏與戰國時代的小田原北條氏毫不相干,後者是伊勢新九郎長盛冒姓北條,改名為北條早雲後形成的家族)
◆ 菊一文字則宗
菊一文字則宗,太刀,刃長78.48CM。後鳥羽院時期備前國刀工則宗所作,一文字派的代表作品。傳說後來為新撰組劍士沖田總司所有。刀銘:菊一文字則宗
◆ 長曾彌虎徹
長曾彌虎徹,脇差,刃長45.75CM。越前國刀工虎徹于寬文三年所作。為新撰組劍士近藤勇的愛刀。刀銘:長曽袮虎徹入道興裏
◆ 和泉守兼定
和泉守兼定,刀,刃長70.6CM。著名刀工之定所作,新撰組劍士土方歲三所有為第三代和泉守兼定和十一代和泉守兼定。刀銘:和泉守藤原兼定。在刀柄上也刻有銘文:臨
兵闘者皆陣烈在前。這句語出《抱樸子》的話(原文是“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在戰場上很流行,據說可以起鼓舞士氣的作用。讀的方法是“兵ノ闘 ニ臨ム者ハ皆陣列ノ前ニ在レ”。
◆ 堀川國廣
堀川國廣,刀,刃長70.6CM。著名刀工九州日向住國廣所作,傳說是國廣作品裏的第一傑作。後為新撰組土方歲三所有。刀銘:堀川國廣
◆ 葵紋越前康繼
葵紋越前康繼,脅差,刃長35.3CM。江戶時代著名刀工越前康繼所作,作為禦神刀供奉在尾張熱田神宮(禦神刀:放在神宮中供奉神明的刀,一般不用於戰鬥)。刀的兩側分別鑄有梅紋和竹紋。而之所以名為葵紋越前康繼,據說是由於是受家康賜予德川家葵紋之名,因而改銘。成刀于慶長十一年左右。刀銘:葵紋越前康繼
◆ 肥前國忠吉
肥前國忠吉,刀,刃長67.3CM。江戶刀工肥前忠吉所作,後來為岡田以藏所有。刀銘:肥前國忠吉
◆ 村正
村正,刀,刃長73.32CM。室町末期刀工勢州村正所作,斬切能力出類拔萃,被德川家視為“不吉”的象徵,斥之為“妖刀村正”,因而在幕末時的長州倒幕派中人氣極高。刀銘:村正
◆ 正宗
正宗,刀,刃長64.4CM。相州名刀工正宗作於鐮倉末期,戰國時為石田三成所有,關原合戰後被敬獻給德川家康,後來不知為何流落到薩菲羅斯手裏(笑)。刀的全稱為名物觀世正宗。刀銘:(無銘)
◆ 長船(名物大般若長光)
長船,太刀,73.63CM。又名名物大般若長光,名刀工長光的作品,在室町時代即價值六百貫。因為大般若經剛好六百卷,故取名大般若長光。本為室町末期將軍足利義輝所有,後來經由三好長慶、織田信長而到了德川家康手中。長筱合戰後,家康將之賜予奧平信昌。刀銘:長船
“村正”是室町時代到江戶時代(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居住在伊勢(今愛知縣)桑名的著名鍛刀工匠,在他們的手裏誕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從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村正不僅鍛造刀,而且他們的短刀和槍等作品也很多,這些兵器都被稱做“村正”。因為刀工村正的作品很多,所以世上流傳的“村正”也很多,請大家多留意,即可找到其作品。
第一代的村正是日本正宗冶煉鍛造工匠的後人弟子在民間的流傳分支,他的繼承者也是非常優秀的鍛造匠。他們的作品上都有華麗的花紋裝飾,而且都鋒利無比。
在現存的妖刀中,以被稱做“妙法村正”的最為有名。此劍在劍身上刻有龍,插入劍鞘中的部分刻有“妙法蓮華經”文字,由此可以推斷村正和日蓮宗有著很深的淵源。這是在永正十年(1513年)鍛造的刀,應該是第三代村正的作品。
村正妖刀的歷史,可以從它與設立江戶幕府的德川家的奇怪因緣說起。
沒有一定的理由,但是自從德川家還在三河(現愛知縣)的時候就對刻有“村正”字樣的刀十分厭惡。
首先,德川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在天文四年與織田家作戰的時候被自己的家臣武士阿部彌七郎用千子村正斬殺——從右肩一直到左腹被劈開。
這可以說是這段惡因緣的開始。
接著遭遇慘禍的是家康的父親松平宏忠。天文十四年,宏忠被近臣岩松八彌用刀斬傷了大腿,用的也是村正。
後來,家康的嫡男信康被織田信長疑心和武田家勾通而切腹自殺……用的竟然又是村正!
就連德川家康自己也在關原合戰中被村正的槍斬傷了手指。
經過種種不祥的經歷,家康命令廢止村正,不許使用。不管什麼原因,但是對德川家的代代都造成傷害的肯定不是好東西。戰國時代的武將是相當迷信的,因此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沒有必要對家康的過激舉動感到奇怪。不過現在看來,那時侯決定村正的妖刀命運的正是家康的命令。
當時,家康的命令在天下的老百姓中引起了極大的波瀾。德川的大臣們都不使用村正以避免招致幕府不必要的懷疑。不久,村正就成了德川政權的一種禁忌。
感歎於村正的鋒利,很多人將村正的名字改為正宗或者正宏,或者將村正的名字消去繼續佩帶使用,但是這在當時也是完全不被允許的。
有一件事情說明了當時的這種風潮,那是寬永十一年(1643年)發生的事情。
長崎的奉行(官職的一種)竹中重義被懷疑行為不檢而受到幕府的調查。在重義的家中發現了村正妖刀,本來按照重義的罪名來說也就是發配遠島的輕重,但是就因為他窩藏妖刀被幕府懷疑心存反意,被賜切腹。
對村正妖刀的恐懼深入當時幕府眾人的心中,也正是因為這樣,對德川幕府心存反感的大名福島正則和真田幸村等對村正格外看重,抱著打倒幕府的念頭秘密收藏。
幕府對村正的反應也使妖刀在民眾中有了廣泛而且離奇的傳言。對於普通日本百姓來說,無論是什麼樣的體制下都會對當時的統治者作出批判,因此也不可能放過德川家視為仇敵的村正刀。流傳的內容十分雜亂,但是總的共同點就是村正會給它的主人帶來不幸。
據不可考證時間的記載,有一個叫做松平外記的武士陷入狂亂,將自己的朋友殺害之後又自殺。他所使用的就是沒有刻名字的村正刀。(《半日閒話》)
有一個刀商得到一柄村正刀,他將村正的名字消掉並刻上正宗的名字,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他用刀將自己的妻子殺害了。(《耳囊》)
有個小偷將人家代代相傳的村正偷走,一個不小心被刀將自己的手腕切掉了。(福井縣民間傳說)
除此之外,與德川家根本沒有關係的村正怪談也越來越多。現在我們都知道的關於村正的妖刀印象就是在那個時候確立的,是不是當時的民眾都相信,流傳又有多廣等都已無法考證,但是以村正為惡源的事件在江戶時代有很多的書籍記錄。
即使是這樣的被忌諱和當做恐怖象徵的村正也終究會有出頭的一天,那是在幕府末期……為了打倒幕府的有志之士們都開始喜歡使用村正,因此村正的價格也一漲再漲。貧苦買不起村正的人就在沒有刀名的刀上面刻上村正兩個字,總之關於這樣的笑話至今仍然可以找到。
但是,村正並不會因此而取回它應該得到的地位。
“村正是暗殺的道具……”
妖刀村正的印象一直到今天還不能完全抹殺。
在村正是否真的是德川家的剋星這個問題上還有很多的疑點。德川家的三河和村正所在的伊勢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而村正是因鋒利而出名的名刀和名工匠,當然三河的武士等有很多人佩帶有村正刀。那麼,德川家的遭難也可以說是“偶然”才與村正聯繫上的。
作為日本妖刀的代表,村正的形象實際上是當時的統治者創造的,又經過民眾的“培養”,最終形成了妖刀的印象。但是作為鋒利無比的一代名刀卻遭到這樣的待遇,也不能不說是一種冤屈和遺憾……
日本有不少名刀都是因殺鬼而得名。鬼切是源義仲在戶隱山斬鬼;渡邊綱在九條羅生門斬了魔鬼的手,須斬太刀因此得名;最有名的還要算源賴光斬酒天童子用的童子切安綱。
1、菊池槍。是素長槍的一種,其形狀是刀尖設計為單面有刃,短刀插於長柄的頂端上。
南北朝時代為新田義貞所有,因為菊池武重使用過,才得此名。
2、蜻蛉切。是本多忠勝所喜用的槍。因為蜻蜓落在槍尖上,沒有站穩滑了下去,被切成
了兩半,所以才得此名。
3、日本號。是全長超過3米的長槍。且刀上有俱利加羅的雕刻。俱利加羅是不動明王的化
身,是龍王的一種。此槍原為秀吉所有,後來賞給福島正則。但是福島在一次酒醉時打賭
中輸給了母裏太兵衛。
4、朱槍。是在素長槍柄的部分塗上朱色的槍。傳說中,前田慶次喜歡用朱槍。其實,戰
場上,朱槍是獎給有名的、武功高強武士的身份象徵,象徵著極高的榮譽,也意味著被殺
幾率的增加(殺死持朱槍的武士,是在戰場上揚名的好辦法)。
5、澤瀉槍。槍尖上有倒鉤,大大增加殺傷力。不過,這樣不是難以拔下來嗎?搞不懂日
本人。
6、斬月槍。外表有些象我國的鉤鐮槍,不過槍柄極長。
7、新月十字槍。寶藏院流的名槍。槍尖是新月型,用法和普通的槍不同。
日本武士切腹篇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盜籐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軍--據說這是剖腹的最早來源。
剖腹的開始盛行,是在鐮倉幕府以後,因丟失陣地而引咎剖腹,或恥於被擒而陣前剖腹,佔了絕大多數,一直持續到戰國時代。江戶開幕以後,社會統治相對平穩,因殉死而剖腹,和作為刑罰的「詰腹」,逐漸佔了主流。雖然幕府嚴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無法阻止這一歷史性的趨勢。
至於為什麼選擇剖腹作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現在普遍認為,古代許多的國家和民族,均主張人的靈魂是宿於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採取剖腹以示眾人的方法和儀式。
剖腹的時候,首先要準備一把肋差--實在搞不到的話,匕首也湊合,絕對不推薦使用菜刀或水果刀。工具要磨快和擦淨,不怕破傷風的話,您就試用一把生銹的鈍刀看看……如果不是情勢緊急,最好採用坐姿,身下墊上整潔的布毯或毛毯。
首先解開衣襟,露出您的肚腹,然後……對了,先決定是採用何種剖腹方式。一字形腹,是用右手執肋差(書上是這麼寫的,不知道左撇子怎麼辦)深刺入左側肋骨下,然後刀刃稍微上翻,一字狀橫拉到右側腹。所謂二字形和三字形腹,則是在一字形腹的傷口上方或下方,再拉一刀或兩刀。這三種是比較輕鬆的方法。
當然,剖腹是一種非常藝術化和有益於心(絕對不利於身)的運動,其中有許多訣需要掌握。首先,作為一名武士,為了表現自己的英勇氣概,剖腹的時候不能閉上眼睛。其次,身體傾倒的方向應該是正前方,而摔個仰八叉是很沒有面子的事情,因此整個過程中,膝蓋要併攏,不可分開,身體要略微前傾,並且為了保證向前伏倒,如果袖子夠長的話,可以壓在雙腿底下。肋差上最好裹以吸水性強的白紙,以免鮮血狂標,搞髒了地面。刺入側腹不能太淺,否則您會更加痛苦而不得就死(據說在沒有介錯的情況下,如果剖腹不得法,要長達七十二小時才會斷氣,而不是通常短暫輕鬆的六個小時),一定要讓刀尖碰觸到腸子。當然也不能刺入太深,否則您會因手軟而無力拉動。
然後為各位介紹最為霸氣逼人的十字形腹。請大家準備好工具,照我請來示範的真田家重臣楠木政文 先生的動作來做--先把肚子一字形剖開,然後不要拔出肋差,直接將其抽回到靠近臍部處,向臍下豁開,再從臍下向咽喉方向上劃。這是非常優雅而英勇的方法,如果您想要剖腹後拉出腸子擲向某人的話,建議採用這一方式(非常消耗體力,孕婦和嬰幼兒禁用)。
最後,談談介錯的問題。其實介錯是非必要的,您在剖完肚子以後如果還有餘力,大可自己拔出肋差,直刺心臟(刺咽喉類似婦人所為,不推薦)。如果您怕到時力氣不夠而需要介錯的話,建議找劍術高手來擔當。介錯必須在您前傾的一瞬間出刀,從後切斷您的頭頸(必須留一片頸皮牽連,以免腦袋骨 碌碌滾遠不好撿)
當然啦,使用何種工具和採取何種方式,都是個人的自由。您也大可使用骯髒生銹的切菜刀,用千字甚至萬字(注意,是繁體?字)形狂拉肚子,然後找個三百刀也砍不斷您脖子的超級無能介錯,嘗試一下這種離經叛道的快感……
切腹,分為被動和自動兩種。凡觸犯政府當局被處分的,即屬被動。這種處分也 僅限於士族以上的人,才有資格賜予切腹,普通人還輪不到這樣的死法。據說,執刑時 儀式異常隆重,切腹者照例獨處密室,不必在廣場上示眾,算是保持了武士的尊嚴。在 密室地上先鋪好蓆子和厚棉被,上面再撒滿細砂,用以吸收血穢。密室的三面圍上布幕 ,四角點上白燈籠,及許多白蠟燭。切腹者事先梳 沐浴,吃過豐盛的晚?,換上淺黃 色的禮服,踏上鋪有細砂的被褥上,先向留守官鞠躬致謝,等飲完一杯鹽水,就從容不 迫,拿起切腹刀自己動手切腹了。這樣被動的切腹,多數身旁有「介錯人」在。這「介錯人」手執大刀,等切腹者在肚子上橫切一刀後,立刻手起刀落,將切腹者的頭部砍下 ,這樣可以減少切腹者不少的痛苦。而切腹者對於自己的刀法亦得講究,深入有一定的分寸,絕對不容許五腸流出腹外,如果做不到,就被稱為「遺憾腹」,有失武士的風度了。
自動切腹的動機較複雜,除了為主報仇,切腹而死外,有引咎切腹的;有屍諫切腹的;有戰敗不屈切腹的,有有志不遂、生不如死而切腹的等等。凡自動切腹的,就沒有「介錯人」在旁幫忙了。切腹者多數採用下列幾種方式:其一,用力在腹部自左至右,橫切一刀;再從下至上,直切一刀,成為十字形,達到心臟為度。其二,腹部橫切一刀,立即回刀割斷自己的咽喉。其三,腹部橫切一刀後,立即用刀向心窩刺入,再用力向下拉,成十字形。切腹者明知這樣死法肉體上很痛苦,但必須始終忍住痛苦不出一聲,積極達到目的。臨死時要保持清楚明晰的意志,按照儀式一一做去。第一,要使屍體不傾斜,只許向前俯伏。如仰面朝天,便算失儀。第二,腹上刀痕不許皺折。第三,雙膝須合攏,如鬆開了,就表示不夠修養。最後對於自殺用的武器也得安置妥當,不能任其散亂。看來切腹者不但死志堅強,固執禮儀,並能超脫生死的觀念,實在當得起「硬漢」的稱呼。」
嗯,上述最後一個要求「自殺用的武器也得安置妥當,不能任其散亂。」這個似乎有很高難度喲。
另外,據知:江戶時代高級武士被賜切腹的,一般不一定要真的開膛,往往切腹人手剛剛拿起脅差,介錯便卡嚓一刀砍下斷其首級,被稱為:「擬腹」。
東洋古兵器歷史來源
眾所周知,我國春秋戰國時代青銅兵器製作之精良譽滿寰宇,如重見天日之吳王劍與越王劍,至今仍難解其繁複之鍛造過程。進入鐵器時代亦不乏精美作品,唯因我國素有入土陪葬習俗,鐵器特性與銅器相反,鐵器一旦入土大多鏽殆盡,因此我國傳世之精良鋼鐵兵器為數不多,日本鮮有入土陪葬的風俗,加以日人勤於保養,所以其傳世兵器為數不少。東洋刀最早仿自我國西漢環頭直刀,至唐朝模仿「唐大刀」,其後以「唐大刀」為基本藍圖,對冶煉方法,淬火技術,造形變化等逐年加以改進,至 倉時代初期(西元第十二世紀 )其兵器之製作已脫胎於我國而自成一格,而且對於歷代刀工名錄,各系鍛造方法均做極有系統的整理,其系譜如字典般精確而且查閱迅速。到了明朝冶煉技術已超越我國,明朝末年日寇不斷侵擾我國東南沿海,朝廷戚繼光率領大軍圍剿,當時之日寇並非政府軍,而是一群流浪的海盜,每次侵犯我國沿海人數並不多,少則數十人,多則近千人,但朝廷已窮於應付,最後戚繼光發現日寇兵器較明軍優良,於是透過管道向日本購買兵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連戚將軍持刀也改成類似日本刀造形之單手刀,後世稱為戚家刀,如此才得對抗日寇長年邊患。
圖一,日本古代武士佩刀,連副總統捐贈,國軍歷史文物館典藏
圖二,白鞘裝太刀經鑒定後將作者名款書於握柄上. 國軍歷史文物館典藏. 顧祝同將軍捐贈
刀身製作過程
刀身製作過程相當複雜,刀身之優劣除了靠刀工的技術外,還要靠幾分運氣,並非完全可以用經驗與技術加以控制。通常一名鍛造師四名助手合力鍛造,歷時約二個月可成一把刀,完工後再交給研磨師研磨。通常用叫做搭搭拉爐來冶鏈鐵礦,提鏈出庖丁鐵與玉鋼,再加反覆折疊鍛鏈以增其彈性與韌性,就像揉麵粉做饅頭一樣,揉得越到家吃起來越帶咬勁,軟硬適中,回異於機器饅頭。經鍛鏈後以玉鋼為心鐵,庖丁鐵在外,將玉鋼包於其內,庖丁鐵具彈性與韌性做為刀的外皮,玉鋼具有堅硬的特性適合做刀口的材料。鍛造複合成刀型後在下水淬火前覆以一層特製泥土於刀身上,靠近刀背部份覆較厚泥土,依次漸薄而下,刃口處則不包泥土,刀身下水淬火時刀口未包泥土處 ( 刀刃波浪紋部份 ) 直接與水接觸可增加其硬度,包覆泥土部份並未與水直接接觸可增加其韌性與彈性。淬火即所謂的熱處理,其作用使刀身具有良好彈性,使刀口堅硬不易缺口。一把好刀應軟硬兼備,於格鬥時刀之兩側具有彈性可吸收化解對方兵器攻擊造成之震力,避免手掌被震麻木而兵器有脫落之虞,而刃口因堅硬的特性不易成缺口,成功的克服了傳統鐵器過軟或過硬的矛盾,使之軟硬兼顧攻守得宜,這是東洋兵器的特性。
圖四,日本帝國軍事指揮官配掛於馬上所用之太刀,華麗異常.國軍歷史文物館典藏
圖五,圖五之刀鞘與刀刃,其刃曆久如新光彩奪目.國軍歷史文物館提供
圖三,槍頭,置於轎內以應變臨時狀況所用 刀身的造形
東洋刀的造形不論刀尖或整個刀身是以圓為基礎造型,刀身之所以為弧形主要是鋼材的搭配以及淬火的變化所造成。鍛刀時其雛形彎弧並不大,形狀接近直刀,但由軟硬鋼材組合加以火紅刀身覆以泥土入水淬火,使得刀身各部位與水接觸的溫差都不同。冷縮熱脹的原理刀身頭尾往上翹,於是加深其彎度,弧度渾然天成,越接近圓周率越標準。東洋劍術著重劈砍,彎度適中的刀在空氣中揮舞時合乎力學原理,使用順暢,加以雙手使刀力道強勁,刀背脊呈三角形二個平面,左右兩側各二個平面,共六個平面六條弧線。所有平面與線條在刀尖處會合成一尖點,刀尖之尖銳可想而知,因此其劍術除著重劈砍也兼顧突刺的功能。刀身的厚度由護手處依次由厚轉薄,而至刀尖最薄。寬度同理,近護手處最寬依次第窄,至刀尖最窄。所以刀身的橫截面積由頭至尾皆不等,越往刀尖的橫切面積越小,重量越輕刀鋒也越利。設計上純出於攻守皆宜的實用性考慮,寬厚部份利於抵擋攻擊,窄薄部份便於劈刺。厚度的變化也強化了刀身的平衡,一把講究平衡的刀使用起來揮舞自如,伶俐迅速,能克敵機先。刀身造形與淬火過程各刀工均極考究鍛刀完畢對各部細節均詳加檢查,甚至聽辨敲打刀身所發出的聲音,近護手處渾厚低沉而近刀尖時轉而輕脆響亮,若音色節奏變化唐突則表示材質不均或厚薄寬窄不勻,這種刀即使已完工,刀工也會將之丟棄,以免毀其聲譽。檢驗合格才交由研磨工研磨,木工及漆工製作刀鞘,金工製作裝飾配件,各部門工藝均極嚴謹,充分表現日人尚武的民族性。
圖六,古代武士佩刀.國軍歷史文物館提供
圖七,刀劍保養工具包括拆卸工具,石粉棒,刀油,拭紙等
圖八,白鞘裝 刀形(掃刀形)中刀
圖九,刀裝華麗短刀及插於鞘上之小刀名曰小柄
淬火美術與雕刻:
經返覆揉合摺疊 打鍛鏈,刀身裹以特製泥土在火紅狀態下入水淬火,淬火是鐵 水 火三者最後一賭勝負的關鍵,由於複合不同材質又裹上厚薄不等的泥土,在水中強烈溫差的變化使刀身也產生許多紋理變化,除了刃口邊的波浪紋之外,還有類似金線 銀線 雷電閃光等奇特條線,又有或大或細的結晶顆粒。另有摺疊錘打鍛造時留下的痕跡,有如松樹皮紋者也有如流水漩窩者,另有如木材年輪者,如浮雲 如高山 如朝露 如晚霞 如浪裏濤花,變化多端各具神態。刀兩面之紋路並不一樣,細看之下與我國長卷山水畫頗為神似,只是它是經由淬火產生的自然美,其美只能用視覺欣賞,以手觸摸只感一片光滑柔嫩,其美術並非只存在表面,就算將表面磨掉裏面還是一樣,它的美術效果是磨不掉的,這就是東洋兵器令人神往的地方。刀身表面若再加雕刻則其美術價值更上一層,雕刻有由刀匠兼任,也有另由雕刻師專任。雕刻采陰刻陽刻相互搭配,造形多以梵文 劍卷龍 不動明王 梅 竹等與個人信仰有關的圖案為主。刀雖然是兵器,但它的美術要求並不亞於其他藝術品,值得欣賞與珍藏。
圖十,日本刀之局部放大,可見鑲嵌與雕刻之精細
圖十一,樸實典雅之短刀
圖十二,日本刀之短刀刃,刀鞘及插於鞘上之小刀
日本刀概念篇
東洋古兵器集古樸典雅與華麗燦爛於一身
綁於握柄上鎏金銀及錯金銀之金屬配件名曰目貫
綁於握柄上鎏金銀及錯金銀之金屬配件名曰目貫
東洋刀劍一般長的稱為「武士刀」,短的叫做「切腹刀」,刀鞘用樸木製成的,素面白鞘名之為「浪人刀」,其實這些都是長期來對日本刀劍缺乏相關資料而產生的誤解。日本兵器源自中國,由於日本重武輕文之民族性,並對源自中國兵器之造型及製作技術加以改良,科學性的精工鍛造,配件之講究並不亞於中國,因此收藏者除日本之外歐美地區也廣為流行,我國臺灣地區於日本戰敗離台時曾留下一部份,光復後不良份子常以之為兇器,於是政府訂定管制條例以防事端。時至今日犯罪手段早己改變,鮮少使用傳統古兵器為犯罪工具。藝術無國界,只要是美的東西都值得我們探討與欣賞。古典兵器如果在暴戾者手上它就是武器。在文人雅士手上則是古董藝術品,古兵器在當今電腦時代裏它是武器或是藝術品端看持有者的修養而定。筆者因早年曾習居合道,又名拔刀術,而開始接觸日本古兵器,進而產生研究興趣。國內收藏風氣並未普及,原因如前所述,可供觀摩的實物並不多,目前唯有位於臺北市貴陽街國防部所屬國軍歷史文物館館藏,接收自抗戰勝利日軍所繳軍械,其中不乏貴重日本刀劍,館藏豐富,讀者不妨親往觀賞。
刀與刀裝概念區分別:
拆前全刀圖形
拆卸後之刀刃,刀鞘及各項配件, 長刀用松樹圖護手(鐔),中刀用鎏金四季圖護手
東洋刀製作過程分工極細,分為刀與刀裝兩大部份,簡單講,刀身與刀鞘不可混為一談。所謂刀即單指刀身,刀身以外所有的配件統稱刀裝,刀裝即刀之外裝。刀裝包括刀鞘、鍔 護手 、小柄、笄、緣頭、目貫等數種配件。各種不同配件由不同工匠分工製造,最後裝配在刀身上,因此東洋刀在概念上「刀」單指刀身而言,並未包括其他配件。刀身與刀裝組合與拆卸極為方便,一把普通刀肉可以搭配精美的刀裝,同理一把名貴刀肉也可以搭配普通的刀裝,因此一把外觀完整的刀,其良窳之鑒別,刀裝與刀身是分開的,正如俗諺「不以貌取人」是也。許多名刀因年代久遠,刀裝配件早已毀損或流離失所,而將其外裝另配以樸木製成的素面刀鞘名曰「白鞘」藉以繼續保護刀身,采樸木主要是取其木質柔軟,易於吸收潮氣,使鞘內刀身不易受潮。白鞘外表雖貌不驚人,但藏於內者往往是一把上等好刀。
刀裝。
黑漆刀鞘並嵌圓貝殼之古刀期中刀,握把上鎏金配件名曰頭
換句話說即刀身的衣服,也是配件,十數種零元件統稱刀裝,刀裝分便服與外出服,便服即如前述由樸木製成的素面白鞘,其作用單純,只為保護刀肉,使其免於磨損或受潮。白鞘裝一般坊間稱為浪人刀,這種概念並不正確,因此以為白鞘刀外觀看起來不起眼就是比較差,其實不然。刀身與刀裝正如橋歸橋,路歸路,欣賞東洋兵器這個概念非常重要,白鞘裝只看刀身不看外裝。而外出服的刀裝可要比白鞘複雜許多,刀裝由各種不同工藝組成,各有價值。所有配件大致分為木工、漆工、金工等三大類,這三類正是日本傳統美術工藝強項,這三項都是為了配合刀裝的需要而達登峰造極技術,尤其是漆藝與金工(金屬工藝)。其實可以這麼說¨「研究東洋古兵器實已直搗東洋古藝術核心。」木工寸量刀身後製作刀鞘,鞘完成後交予漆工。漆工在鞘上先上數層底漆,每一層漆都要等到乾燥後才能再上另一層,打完底漆後再運用繪畫、雕刻、鑲嵌、螺鈿、描金等技術並以金銀粉、珠玉寶石、象牙、珊瑚、瑪瑙、貝殼等等為材料依構圖置於漆上或漆下,刀鞘外觀或樸素典雅或燦爛華麗各異其趣,不只工藝精巧而且費工費時。金工是專門做刀裝金屬部份的配件,如護手及握把上的套件,一般以銅或銅合金為胎體,再施以鎏金銀、錯金銀、雕刻、鑲嵌等技術構出圖樣,由於這些配件體積不大又是金屬製品,除需有精細的工藝外對各種金屬混合所引起的化學變化更要精確掌握,其精確之程度甚至可將金、銀、銅、鐵、錫等五金加以混合調出各種不同色澤的金屬材料,就像用水彩調出多種不同顏色一般,對金屬特性及混合的比例掌握得相當精確,東洋金屬工藝不得不讓人佩服。
印籠刻刀鞘之大小對刀.
古代武士佩刀,刀鞘係描金漆器.
東洋軍刀簡介: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以傳統方式製作的刀劍銳減,由於宣導軍國主義急於對外擴充,為了配合軍隊的需要乃以半手工半機械的方式量產,打造速度較以往快了許多,品質雖不如古刀,但也都能達到一定的水準。軍、警、憲、政、教分別又按不同階級製作不同佩飾以振其身份階級為主,實用者少,有實用機會者以陸軍居多。軍刀不論刀裝或刀肉均仿傳統古刀,而指揮刀刀裝多仿自西洋,但刀肉仍為東洋式。
有關東洋古兵器的種類、規格、保養方法、觀賞要領及禮儀、年代及真偽鑒定等等因限於篇幅無法逐一詳述。坊間一些古董市集充斥偽造東洋軍刀,品質低劣,有意收藏者務必小心,最好能請專家鑒定或閱讀相關著作,並依法申請收藏許可。東洋兵器是日本古典精緻藝術的綜合體,認識日本古兵器大致可以對其傳統工藝有綜合的概念。筆者所學有限失誤難免,敬祈各方先進不吝賜教。
握把上精緻鎏金銀配件名曰(緣)
白鞘短刀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陸軍軍官佩帶之軍刀
有關東洋古兵器的種類、規格、保養方法、觀賞要領及禮儀、年代及真偽鑒定等等因限於篇幅無法逐一詳述。坊間一些古董市集充斥偽造東洋軍刀,品質低劣,有意收藏者務必小心,最好能請專家鑒定或閱讀相關著作,並依法申請收藏許可。東洋兵器是日本古典精緻藝術的綜合體,認識日本古兵器大致可以對其傳統工藝有綜合的概念。筆者所學有限失誤難免,敬祈各方先進不吝賜教。
註二:日本美術! 工藝靈幻之光 武士刀 http://www.sword-art.com/www1/wraiten/shishang.htm
日本刀以造型和長度,分成太刀、打刀、肋差及短刀。太刀及打刀長在六十公分以上平安時代(十二世紀)末期到室町時代初期,流行佩帶太刀於馬上或儀仗典禮;室町時代中期(十五世紀後半)到江戶時代末期(十九世紀中葉),則開始使用打刀,刀長在三十公分於六十公分之間者則稱做肋差;三十公分以下則稱做短刀。
成就一把好刀需要經過不斷地冶煉高溫加熱反復折疊、錘平,尤其為使刃口更為堅銳,還需使用兩種以上的鋼材,並將之錘煉如剃刀般鋒利,如此反復的錘煉,使武士刀的鍛造成為日本工藝的極致代表之一。
如何鋻賞一把好刀?首先曲度必須優雅,也就是所謂的刀資,同時造型勻稱、刃紋講究,就連與之匹配的刀鞘的質感與圖案、纏繞刀柄回旋繩線的特殊設計,都極盡考究,所以盡管鍛造方法人人皆知,但隻有極少數名家精心冶煉的刀,纔會被武士真心接納為肢體的一部分,並為其後世子孫代代相傳。
階級與身份地位的象徵
平安時代,單刃的武士刀雛形已成,歷經鐮倉時代一些卓越的鍛刀師不斷試驗改良,使得武士刀的光芒越來越耀眼。在這三百年間,刀是戰鬥中主要使用的武器,但十六世紀中葉槍炮的大量使用,使得武士刀越來越少用於戰爭中,反倒是經常用在儀仗的典禮裡。一直到公元1868年,明治下令禁止配戴刀劍,武士刀終於成了博物館或私人的收藏對像。
日本江戶時代的人們,將配刀當作武士道與儒教結合的像征。隻有高階層的武士纔可配刀,而其他的務實,或一般人民則不能配刀,所以武士刀其實是分明社會階層的標志。
寶刀配英雄,任何武士無不以擁有好刀為畢生夢想,並希望將之如武士爵位般世代傳承給兒子、孫子 ,但這種令武士驕傲的傳統精神與儀式卻已逐漸式微,尤其二次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盟軍規定所有武器充公,武士刀更走上日漸凋零的命運。
工藝中的極品
許多有心人士不忍國寶級的美術工藝品淪落,便主動出錢出力四處收羅名刀細心保養;再將之依時代、名家分類,並出專書介紹名刀、名匠的淵源與故事。日本境內便有不少這種刀劍博物館,收藏、展示著一把把驚魂攝魄的武士刀。
私人收藏的武士刀在保養的過程中應注意不能用手直接踫觸到人;不能說話以免飛沫、口氣濡濕刀面;如要觀賞、品鋻,則應該以虔誠肅穆的心情從事。
先將器具,如茶花所榨的丁子油、絹布、研石粉準備好。將刀從鞘內撥出,右手持刀柄之下端將刀直立成九十度,左手將柄上端之插銷取出後用力擊拍右手臂,待聽到" "的一聲後,以左手絹布握住刀尖與刀柄分離。
先打上石粉,綿紙擦拭,再將刀擱在燈光下,借光的折射欣賞刀紋特殊的紋路流暢的造型;最後再上油,即可將刀裝入特制的樸木劍鞘(白鞘)裡保養。若是一直放在樸木鞘裡,一年隻要換兩次油即可,經常暴露在空氣中的刀需要定期保養,纔能夠保它的銳利與光芒。
武士刀是美與力結合的藝術。一般人對日本武士刀的印像,到停留在日本電影、小說中,血腥、森冷、撕殺或切腹等聯想,尤其揚名國際的日本導演黑澤明善於調弄大型、慘烈、壯觀的武士爭鬥場面;而三島由紀夫也喜愛描寫驚心動魄的切腹題材,更以這種悲劇式的自殺方式震撼了世人的心靈,讓人對武士刀懷著難以磨滅的警懼之情。
但是,即使是在古代,配刀也並不就代表要殺生、取人性命;對許多武士而言,那是一種尊貴的配件、肯定和驕傲的像征,武士甚至會為了出席不同的場合而搭配不同質料、圖案的刀鞘。
武士視刀為肢體的一部分,而不是單純的武器而已;而那些為煉成一把好刀嘔心瀝血,忍受高溫以及繁重錘煉過程的工匠們,更是要求自己將工作當作美與裡結合的藝術、流線、曲度、造型、鋒利、研制無不細細琢磨。一把靜謐的刀,明亮一如武士的眼神、半睜半閉閃動著鬼魅的靈幻之光,美麗、淒清、帶著點危險的吸引力。
刀劍鑑賞知識
武士刀的鑑定極為複雜,光是刀刃就包含厚度、寬度、彎度、鍛造的精密水平、淬火的水波紋(刃紋)等內容,柄部的造型、銘文、刀資等各部位也要仔細推敲。配件與外裝的鋻定又是另一門學問,金具部分涉及材質、做工、創意、品相、作者、年代等。刀鞘部分涉及木工與漆工,日本漆藝堪稱世界一流,刀鞘一般除上漆之外,在鞘上加上鑲嵌或螺細工藝,做工精細而感覺自然。武士刀的制作雖然精美,但是未曾目睹真品者在收藏前務必小心察看各個部位,以免買到贗品。對於初入門者要判別一把刀的真偽與檔次實在不容易,國內又缺乏鐵兵器鋻定專家,因此在收藏前最好委請信譽良好學有專長的人士協助鋻定,以免花高價卻買了一根形似而神不似的鐵棒。
名刀鋻賞圖一:幕府將軍用短刀
總長度:42公分,刀刃長:28公分;
材質:像牙、瑪瑙、羚角、珠貝、黃楊
作者:長船清光(16世紀),是日本岡山地區著名刀工。
此刀制作風格屬於芝山派(今東京淺草地區),原放置於日據時代的臺灣總督府,現為收藏家藏品。刀刃上不論線條、平面與稜角均極工整規範,外裝在硬木的基礎上加以雕刻與鑲嵌,材質有黃楊、像牙、瑪瑙、羚角、珠貝等多種材質,工藝上最難能可貴的是刀鞘及握把都是弧形的,各種鑲嵌材質的硬度(或者稱脆度)自然也不一樣,各種材質必需雕出與刀鞘一致的弧度纔能嵌上去,各種材質雕成各種不同精致造型,如樹葉、花朵、蜜蜂、蝴蝶、岩石、樹干、螳螂等已是高度精細工藝,而且必需掌握好各材質不同硬度,以便下刀施工不會失誤,這種復雜材質與弧度鑲嵌是刀裝工藝水平的極致,自然不是平面鑲嵌所能相比。
圖片鋻賞二:日本現代武士刀
總長度:110公分,刃長:76公分。
作者:水野正範,日本大阪界市人(已故),是日本近代關西地區有名刀工。他的作品屢次獲獎,並受到國際廣泛肯定,作品規整精密,握把的長度與粗細恰倒好處,手感與穩定性特佳,在日本是上流社會及劍道愛好者所追求的上品,極具升值潛力。 此刀開血槽,氣勢雄渾,刀資優雅,作於昭和五十一年(1976年),是作者一生中創作水平高峰期,制作態度嚴謹,技法工整,是日本現代名刀典範作品。鍛造工序完全遵古法制作,不論造型或水波紋藝術均超過古刀水平。
前兩期對東洋刀刃及刀裝做了概念的介紹,希望讀者對東洋刀劍有正確基本認識。東洋刀依長度大致分為刀∶長度二尺以上。中刀∶刀刃長度一尺以上二尺以下,短刀∶刀刃長度一尺以下稱短刀。這三種規格刀可說是日本武士制式配刀,自古即有,但中刀雖然古刀期就已存在,然而到了江戶時代 ( 我國明末清初) 由於火器的大量使用迫使戰爭型態改變,長刀的使用機會大幅減少,中刀因而應運大量製造。除了上述三種制式規格外另有太刀、 刀、長卷、槍 分為大身槍、片 、十文字槍、千鳥槍等 同種兵器有著各色各樣的造型非旦夕能述盡,本期僅就廣泛流通的制式刀劍對刀刃及刀裝各部位名稱及作用作較深入的解釋讀來可能感到較前兩期來得艱澀,但有助於讀者閱讀原文書籍及國際拍賣目錄。
一,小鎬∶刀尖部份中線,決定刀尖處尖銳度之關鍵部份。
二,三頭∶刀尖部份三條線條之交會點,整支刀造型美所謂「刀姿」與鋒利度之決定部位。
三,長度∶指刀刃部份之長度而非通體總長,棟區至切先刀尖處 。
四,弧度∶指刀身彎曲之弧度。彎曲形狀分為腰反、鳥居反或稱華表反。
五,鎬地∶刀刃左半部之平面。
六,棟:刀背脊多數呈三角形稱為庵棟,棟的形狀有庵棟、丸棟、角棟、平棟等。其厚薄決定刀的鋒利度與抗衝擊度。
七,鎬∶刀面上之中線,為鎬地與地之區隔線,其位置的變化決定刀的鋒利度與抗衝擊度。
八,棟區∶棟與刀柄的區隔點。
九, 目∶刀匠在刀柄部位銼出或橫或斜或橫斜交叉之各種線條, 目種類有筋違、逆筋違、切、檜桓、化 、鷹羽、逆鷹羽等。是各派刀匠的代表暗號,此部份是判斷刀劍派別、作者、年代的重要依據。
十,中心尻∶刀柄底部處。這部份也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其作用同第九項。形狀有入山、雉之股、劍山、舟底、切、振袖等。
十一,切先∶近刀尖處刀口之鋒利部份,實用上使用最頻繁的位置,也是全刀最鋒利地方。
十二, 子(帽子)∶刀尖處與切先一體的水平面,該部位的品質與造型是決定該刀優劣的重要部份,必需鋒利與堅硬兩者兼顧,在製作技術上是最高難度的地方。
十三,橫手∶區隔 子與地之線條,使 子與地各成一個平面。
十四,物內∶約在刃前端四分之一處,該部位是實用上最常使用的地方。
十五,刃∶刀刃全體之稱。
十六,地∶介於鎬與刃文之間,刀身所分佈的地肌(俗稱的鍛紋或折疊紋,圖案類似木材或肌肉橫切面的紋路)在這部份呈現的最多也是最清楚,是判斷年代與作者的重要依據。地肌種類分別為板目、木 目、征目、松皮、綾杉、梨子地等。
十七,刃文∶即東洋刀所獨有的波浪紋,表現刀刃美術最多的部份,刃文的樣式不一而足,也是判斷派別,作者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刀劍等級分類的重要部份。分為直刃、彎刃、丁子刃、互之目、三本杉、濤瀾、皆燒等。 十八,刃先∶刀口。亦即全刀鋒利的部位。
十九,刃區∶刃先與刀柄的區隔點。
二十,目釘孔∶刀柄上插梢洞,該洞的學問很大,其位置之高低及洞的數量是判斷刀劍種類及是否改裝過的重要參考資料。
二十一,銘∶作者落款。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的作品可能有不同銘款,也有不同時代但有數人用同一銘款,有大名家的作品但不落款,無款者稱為「無銘」,有些無銘刀往往是名家的上等好刀,但有些有款刀是後人偽刻的。其間真需鑒定與查證,這部份是鑒定上最令人困惑之處。銘款均落於刀柄(中心)上。 二十二,中心∶或稱「莖」,刀柄部之意,刀柄的造型、名刻、 目、目釘孔數、中心底部等都是判斷年代、派別、作者的重要參考,因此鑒定東洋刀刀柄是必看的部份。同時刀柄的長短也決定刀在使用上是否平衡與伶俐的重要關鍵。
打刀裝具各部位名稱簡要概述∶
一,頭∶刀柄頭部蓋子,柄上絲繩在「頭」 面打結, 多為銅鐵等金屬製品。
二,柄卷∶纏繞於刀柄上的絲繩,其作用在固定 面的「中心」並使刀柄益於手握不易脫落。
三,刀∶柄上的裝飾品絕大多數金屬製品,做工精細,在日本金屬工藝領域 是收藏家的最愛。
四,鐔∶或稱鍔,即現代所通稱的護手或劍格。作用與護手同,除保護手掌外也是拔刀時必用的部位,同時也是刀裝飾最講究的配件,與目貫同樣是收藏家心目中別有一番天地的收藏重點。
五,粟形∶刀系於腰部時固定刀鞘防止滑落。多為木制或角制。
六,下緒∶刀叉於腰部時將下緒尾端結在腰帶上。防止刀鞘滑落、材質多為絲制。
七,鐺∶刀鞘尾部護套,多為金屬制或角制。
八,柄鮫∶包裹在刀柄上的鮫魚皮,國內俗稱鯊魚皮。該魚原產於南洋一帶,成長的魚長約一尺半左右,皮革表面滿布突出狀的細石顆粒使柄卷易於纏繞在刀柄上,鮫皮自古價格不廉,卻被武士所喜愛且爭相搶購。
九,笄∶固定刀刃與裝飾用,又可當發簪與耳鈀,絕大多數是銅或銅合金製品。
十,返角∶防止刀鞘突出落地之裝置,多為木,角器,如為金屬製品則稱「責金」。但並非每刀都有此配件。
有關刀刃與刀裝各部位名稱及其作用簡述如前,想必讀者對於東洋刀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有人見東洋刀如見兇神惡煞,避之猶恐不及,有人認為嗜過血的刀有鎮宅辟邪之用,筆者以為這些觀念並不確然。其實留傳至今且品相完整的古代刀劍絕大多數未曾使用,戰場上使用的兵器大多嚴重損害難以留傳至今,所謂的寶劍亦不能例外。而且古代武士的最高榮譽是善用刀但不曾使用刀,也就是即使武功高強也不曾動武殺人的意思。面對東洋兵器應避免怪力亂神的傳說而待之以平常心,用科學與美學的角度看它才是正確態度。
日本刀簡介
1、刀的種類
日本刀的種類很多,除了上邊所說的用來戰鬥的太刀和刀以外,還有比太刀短一些的小太刀,切腹時使用的脅差(也稱脅指),非武士階級(比如農民、商人、女子)用來防身的短刀,以及忍者使用的忍者刀等等。這裏專門提一下忍者刀。忍者刀比一般的刀短,便於攜帶,而且忍者刀跟平安時代以前的刀相似,刀身是直的,或許是因為忍者從來都是徒步戰鬥的緣故吧。
2、刀的寸法
日本刀的寸法,即是指刀的長度。這裏說的刀的長度是指刃長,並沒有將刀柄包括在內。一般來說,刃長30CM以下的就是短刀,脅差的長度在3
0~60CM之間,超過60CM的,就是刀或太刀了。通常,即使是比較長的太刀,刃長也不會超過80CM,換算成寸法的話,即是不會超過二尺六寸六分。但據說,佐佐木小次郎的愛刀“長光”長度為三尺二寸,與之決鬥時的宮本武藏使用的木刀更是長達四尺二寸!估計書中所說的長度是將刀柄長度也計算在內了的吧!(參看《日本劍俠宮本武藏》一書,小山盛清著)
種 類 長度(寸法) 長度(CM)
短刀 0.33~9.87 1~29.9
脅差 9.90~19.77 30.0~59.9
刀、太刀 19.80~ 60~
3、武士的雙刀
在古代的日本,武士階級是特權階級,通常的形象是腰挎雙刀,走起路來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使用二刀流的就不說了,但是,只是使用一柄刀戰鬥的武士,為何也要佩帶兩把刀呢?實際上,武士所佩帶的兩把刀並不一樣,其中一把是用於戰鬥的刀或太刀,另一把則是用來切腹的脅差。當然也不排除有不遵士道,將脅差也拔出來砍人的傢伙。如果是使用二刀流的武士,則除了腰上要別兩把長刀外,懷中還要揣著一把脅差(身上帶著三把刀走起路來會很費勁吧……)
4、刀與太刀的區分
從長度來看的話,刀與太刀並不容易區別。雖然一般來說,太刀比刀要長,可是也不排除有比長的刀短的太刀和比短的太刀長的刀(繞口令……)。但,刀與太刀是有明顯區別的!那就是刀的銘文的所在側不一樣。通常帶刀時,刀銘應當向外,此時,若刀刃向上,就是刀;若刀刃向下,則是太刀了。(劍心的逆刃刀不算在刀與太刀之列,那是個怪胎……)
5、刀的各部名稱
說不清楚啦,要結合圖片來說
可惜現在我上傳不了東西到我的主頁空間!
◆ 天下五劍
日本國寶。在SFC遊戲《幕末降臨傳ONI》中出現過,遊戲中的名字分別叫大典太、數珠丸、童子切、三日月和鬼丸。
名物大典太,太刀,刃長66.10CM。平安後期刀工三池典太光世所作,本來為室町將軍家(足利氏)所有,在桃山時代落入秀吉手中,後來秀吉將它賜予前田利家。刀銘:三池光世
數珠丸恒次,具體情況不明,傳說為日蓮上人所有。
童子切安綱,具體情況不明,傳說為源賴光所有。
三日月宗近,山城國刀工三條宗近所作,具體情況不明。
鬼丸國綱,具體情況不明,相傳為鐮倉北條家家傳寶刀,隨北條一門的全滅而散落人間。(這裏的所說的北條氏與戰國時代的小田原北條氏毫不相干,後者是伊勢新九郎長盛冒姓北條,改名為北條早雲後形成的家族)
(玩過太閣的一定知道吧,哈哈 )
◆ 菊一文字則宗
菊一文字則宗,太刀,刃長78.48CM。後鳥羽院時期備前國刀工則宗所作,一文字派的代表作品。傳說後來為新撰組劍士沖田總司所有。刀銘:菊一文字則宗
◆ 長曾彌虎徹
長曾彌虎徹,脅差,刃長45.75CM。越前國刀工虎徹于寬文三年所作。為新撰組劍士近藤勇的愛刀。刀銘:長曽袮虎徹入道興裏
◆ 和泉守兼定
和泉守兼定,刀,刃長70.6CM。著名刀工之定所作,新撰組劍士土方歲三所有為第三代和泉守兼定和十一代和泉守兼定。刀銘:和泉守藤原兼定。在刀柄上也刻有銘文:臨
兵闘者皆陣烈在前。這句語出《抱樸子》的話(原文是“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在戰場上很流行,據說可以起鼓舞士氣的作用。讀的方法是“兵ノ闘
ニ臨ム者ハ皆陣列ノ前ニ在レ”。
其實這些刀都有圖片的!!!!可惜 大家看不到了
哈哈哈哈~~~~~~
◆ 堀川國廣
堀川國廣,刀,刃長70.6CM。著名刀工九州日向住國廣所作,傳說是國廣作品裏的第一傑作。後為新撰組土方歲三所有。刀銘:堀川國廣
◆ 葵紋越前康繼
葵紋越前康繼,脅差,刃長35.3CM。江戶時代著名刀工越前康繼所作,作為禦神刀供奉在尾張熱田神宮(禦神刀:放在神宮中供奉神明的刀,一般不用於戰鬥)。刀的兩側分別鑄有梅紋和竹紋。而之所以名為葵紋越前康繼,據說是由於是受家康賜予德川家葵紋之名,因而改銘。成刀于慶長十一年左右。刀銘:葵紋越前康繼
◆ 肥前國忠吉
肥前國忠吉,刀,刃長67.3CM。江戶刀工肥前忠吉所作,後來為岡田以藏所有。刀銘:肥前國忠吉
◆ 村正
村正,刀,刃長73.32CM。室町末期刀工勢州村正所作,斬切能力出類拔萃,被德川家視為“不吉”的象徵,斥之為“妖刀村正”,因而在幕末時的長州倒幕派中人氣極高。刀銘:村正
◆ 正宗
正宗,刀,刃長64.4CM。相州名刀工正宗作於鐮倉末期,戰國時為石田三成所有,關原合戰後被敬獻給德川家康,後來不知為何流落到薩菲羅斯手裏(笑)。刀的全稱為名物觀世正宗。刀銘:(無銘)
◆ 長船(名物大般若長光)
長船,太刀,73.63CM。又名名物大般若長光,名刀工長光的作品,在室町時代即價值六百貫。因為大般若經剛好六百卷,故取名大般若長光。本為室町末期將軍足利義輝所有,後來經由三好長慶、織田信長而到了德川家康手中。長筱合戰後,家康將之賜予奧平信昌。刀銘:長船
“村正”是室町時代到江戶時代(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居住在伊勢(今愛知縣)桑名的著名鍛刀工匠,在他們的手裏誕生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從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村正不僅鍛造刀,而且他們的短刀和槍等作品也很多,這些兵器都被稱做“村正”。因為刀工村正的作品很多,所以世上流傳的“村正”也很多,請大家留意。
第一代的村正是日本正宗冶煉鍛造工匠的後人弟子在民間的流傳分支,他的繼承者也是非常優秀的鍛造匠。他們的作品上都有華麗的花紋裝飾,而且都鋒利無比。
在現存的妖刀中,以被稱做“妙法村正”的最為有名。此劍在劍身上刻有龍,插入劍鞘中的部分刻有“妙法蓮華經”文字,由此可以推斷村正和日蓮宗有著很深的淵源。這是在永正十年(1513年)鍛造的刀,應該是第三代村正的作品。
村正妖刀的歷史,可以從它與設立江戶幕府的德川家的奇怪因緣說起。
沒有一定的理由,但是自從德川家還在三河(現愛知縣)的時候就對刻有“村正”字樣的刀十分厭惡。
首先,德川家康的祖父松平清康在天文四年與織田家作戰的時候被自己的家臣武士阿部彌七郎用千子村正斬殺——從右肩一直到左腹被劈開。
這可以說是這段惡因緣的開始。
接著遭遇慘禍的是家康的父親松平宏忠。天文十四年,宏忠被近臣岩松八彌用刀斬傷了大腿,用的也是村正。
後來,家康的嫡男信康被織田信長疑心和武田家勾通而切腹自殺……用的竟然又是村正!
就連德川家康自己也在關原合戰中被村正的槍斬傷了手指。
經過種種不祥的經歷,家康命令廢止村正,不許使用。不管什麼原因,但是對德川家的代代都造成傷害的肯定不是好東西。戰國時代的武將是相當迷信的,因此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沒有必要對家康的過激舉動感到奇怪。不過現在看來,那時侯決定村正的妖刀命運的正是家康的命令。
當時,家康的命令在天下的老百姓中引起了極大的波瀾。德川的大臣們都不使用村正以避免招致幕府不必要的懷疑。不久,村正就成了德川政權的一種禁忌。
感歎於村正的鋒利,很多人將村正的名字改為正宗或者正宏,或者將村正的名字消去繼續佩帶使用,但是這在當時也是完全不被允許的。
有一件事情說明了當時的這種風潮,那是寬永十一年(1643年)發生的事情。
長崎的奉行(官職的一種)竹中重義被懷疑行為不檢而受到幕府的調查。在重義的家中發現了村正妖刀,本來按照重義的罪名來說也就是發配遠島的輕重,但是就因為他窩藏妖刀被幕府懷疑心存反意,被賜切腹。
對村正妖刀的恐懼深入當時幕府眾人的心中,也正是因為這樣,對德川幕府心存反感的大名福島正則和真田幸村等對村正格外看重,抱著打倒幕府的念頭秘密收藏。
幕府對村正的反應也使妖刀在民眾中有了廣泛而且離奇的傳言。對於普通日本百姓來說,無論是什麼樣的體制下都會對當時的統治者作出批判,因此也不可能放過德川家視為仇敵的村正刀。流傳的內容十分雜亂,但是總的共同點就是村正會給它的主人帶來不幸。
據不可考證時間的記載,有一個叫做松平外記的武士陷入狂亂,將自己的朋友殺害之後又自殺。他所使用的就是沒有刻名字的村正刀。(《半日閒話》)
有一個刀商得到一柄村正刀,他將村正的名字消掉並刻上正宗的名字,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他用刀將自己的妻子殺害了。(《耳囊》)
有個小偷將人家代代相傳的村正偷走,一個不小心被刀將自己的手腕切掉了。(福井縣民間傳說)
除此之外,與德川家根本沒有關係的村正怪談也越來越多。現在我們都知道的關於村正的妖刀印象就是在那個時候確立的,是不是當時的民眾都相信,流傳又有多廣等都已無法考證,但是以村正為惡源的事件在江戶時代有很多的書籍記錄。
即使是這樣的被忌諱和當做恐怖象徵的村正也終究會有出頭的一天,那是在幕府末期……為了打倒幕府的有志之士們都開始喜歡使用村正,因此村正的價格也一漲再漲。貧苦買不起村正的人就在沒有刀名的刀上面刻上村正兩個字,總之關於這樣的笑話至今仍然可以找到。
但是,村正並不會因此而取回它應該得到的地位。
“村正是暗殺的道具……”
妖刀村正的印象一直到今天還不能完全抹殺。
在村正是否真的是德川家的剋星這個問題上還有很多的疑點。德川家的三河和村正所在的伊勢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而村正是因鋒利而出名的名刀和名工匠,當然三河的武士等有很多人佩帶有村正刀。那麼,德川家的遭難也可以說是“偶然”才與村正聯繫上的。
作為日本妖刀的代表,村正的形象實際上是當時的統治者創造的,又經過民眾的“培養”,最終形成了妖刀的印象。但是作為鋒利無比的一代名刀卻遭到這樣的待遇,也不能不說是一種冤屈和遺憾……
日本有不少名刀都是因殺鬼而得名。鬼切是源義仲在戶隱山斬鬼;渡邊綱在九條羅生門斬了魔鬼的手,須斬太刀因此得名;最有名的還要算源賴光斬酒天童子用的童子切安綱,
1、菊池槍。是素長槍的一種,其形狀是刀尖設計為單面有刃,短刀插於長柄的頂端上。
南北朝時代為新田義貞所有,因為菊池武重使用過,才得此名。
2、蜻蛉切。是本多忠勝所喜用的槍。因為蜻蜓落在槍尖上,沒有站穩滑了下去,被切成
了兩半,所以才得此名。
3、日本號。是全長超過3米的長槍。且刀上有俱利加羅的雕刻。俱利加羅是不動明王的化
身,是龍王的一種。此槍原為秀吉所有,後來賞給福島正則。但是福島在一次酒醉時打賭
中輸給了母裏太兵衛。
4、朱槍。是在素長槍柄的部分塗上朱色的槍。傳說中,前田慶次喜歡用朱槍。其實,戰
場上,朱槍是獎給有名的、武功高強武士的身份象徵,象徵著極高的榮譽,也意味著被殺
幾率的增加(殺死持朱槍的武士,是在戰場上揚名的好辦法)。
5、澤瀉槍。槍尖上有倒鉤,大大增加殺傷力。不過,這樣不是難以拔下來嗎?搞不懂日
本人。
6、斬月槍。外表有些象我國的鉤鐮槍,不過槍柄極長。
7、新月十字槍。寶藏院流的名槍。槍尖是新月型,用法和普通的槍不同。
歷史上的智將真田幸村 (1567-1615)
昌幸二子,原名真田信繁。年幼時曾在上杉家與豐臣家做過人質。天正十
四年(1586),在大阪元服後出仕。以後隨父親參加了小田原之戰、朝鮮
之戰、會津合戰、第二次上田合戰。戰後與父親一起被流放至九度山。
在九度山的幽閉生活中,幸村派屬下各處打探消息,當秀賴發出大阪保衛
號召後,幸村成功的從九度山脫出,率屬下十勇士趕赴大阪城。欣喜的秀
賴立賞其黃金三百枚、銀三十貫。
當時,進攻的德川方兵力超過三十萬,大阪的豐臣方大約十二萬,因此主要的戰略是守城。真田幸村根據大阪城弱點,在城南茶臼山上修建了真田丸以火槍隊配合守城。並從大阪城的三光神社到真田丸挖設地道以相互聯絡。在這種嚴密的防守下,德川軍未能占得一點便宜。於是,家康提議講和,膽小的澱姬不顧幸村等的反對答應了。大阪夏之戰結束。和談期間,家康出動了數萬人,一天之內填平了大阪城的護城河,還破壞了二之丸、三之丸的城牆。 第二年夏天,家康輕易的撕毀和約,動員了六十餘州的所有大名,發動了大阪夏之戰。此時的大阪城已成了裸城,只有出城決戰了。此時幸村主張集中兵力與敵人決戰,而秀賴奶媽的兒子大野治長(大阪軍方總指揮)錯誤的主張分兵禦敵。結果是出征奈良的後藤又兵衛隊二千八百人在道明寺與十倍與己的敵軍奮戰,最終全部陣亡,取道若江、八尾的木村成重隊在使敵人付出折兵三倍於己的代價下壯烈戰死。最慘烈的一戰發生在次日,在四天王寺附近,幸村率領著身著赤甲的近衛部隊,以強悍的正攻法對數倍於己的德川軍展開突擊。戰前幸村等一再請求秀賴出來鼓舞軍心,但卻被澱姬阻攔。在這種情況下,幸村等人是報著一種必死的信念決戰的。幸村的影武者的戰術在此戰中將德川軍搞的暈頭轉向,幸村本人直殺到家康的主營前,令家康落荒而逃。但由於沒有後援,這位戰後被家康稱為“第一強兵”的勇將最終還是戰死了。天下,或許是命中註定就不是他的。他或許只是德川最大的威脅,然而伴隨他的死,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歷史,無法回頭…失去的事物…終究是失去。天下,或許就是真田幸村的一生中的一個遊戲,伴隨遊戲的結束,他的生命亦走到盡頭… 命運,他是個自負的男人,自負于豐臣的天下…沉溺於自己的夢中。清醒的時候卻是一曲終了,人…散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曾經他才叫做——豐臣信繁——。
這個男人,或許並不應該出生在真田家,並不應該叫做真田幸村,並不該擁有作為臣子的使命感,並不該擁有善良而堅強的心。這…只是個錯誤…歷史的錯誤… 幾百年就這樣過去了,天下一天天地在改變,而他的時間卻也只是死後的數百年,伴隨一把黃沙一把土的過去…沒有人去追憶… 靈魂還徘徊在過去的歲月,儘管身體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當櫻花不再時,問一問有誰還記得他?那年馳騁風雲的人物…德川家康唯一害怕的男人——真田幸村——。
回憶幾百年以前…真田家的親情與友情,上田城那段屈辱與沉重,九度山的鳥語與花香,大阪城的生存與死亡…這就是他走過的路…曲折而漫長… 愛在他的生命是什麼形態?這或許他自己才知道…對信幸的愛?對昌幸的愛?對秀吉的愛?對屬下的愛? 歷史的齒輪在毫不留情地轉動…今天過了緊接著就是明天…或許在許多年前的某段時間,他也曾站在此地看著蔚藍而空曠的天空,觸摸大阪城的石塊…跟現在的我一樣,回味著過去,期待著未來… 站在大阪城上俯視天下,看見的過去武士的日本刀與鮮血…看見了過去真田家的起起落落…看見了過去真田幸村這個男人的一生…如夢幻夢… 最後,是我看德川家康的傳記時,看到的一些有關真田幸村的內容——對忠誠的真田幸村而言,可供差遣利用的,只有誓死效忠豐臣氏的武士和懷著賭博心理欲一夜暴發的浪人們。
……
以真田幸村的計畫,是要以七手組為核心組織軍隊,先在宇治川到瀨田之間與德川軍展開第一戰,然後在襲擊伏見城和二條城,最後一起撤退,固守大阪。……
一股悲壯的,與主公秀賴一道殉死的神聖使命感,洋溢在大阪城的上空。……
危亂之中,此前提到的浪人軍師真田幸村挺身而出;制定了一個作戰方案,此方案以後藤基次、薄田兼相、井上時利、山川賢信、北川宣勝、山本公雄、直島重利、明石守重等人為第一陣,其他將領為第二陣,傾其所有兵力,與德州軍誓死一搏。
……
在其他地方的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時,處中軍策應的真田幸村正貌似悠閒地向藤井寺前進,等待著他人的求援訊號。在這裏,他聚集了毛利勝永、福島正守、渡過內藏助、大谷吉久、伊木遠雄等部共約一萬二千人的兵力。
當後藤基次寧可孤軍戰死也不願向真田求援的戰報傳來時,幸村對諸將說:“即將到來的戰鬥,關乎大阪明日的命運,大家務必明自這點。"幸村的冷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軍心和激勵士氣的作用。五月四日,真田幸村和德州大軍于藤井寺展開了激戰,戰鬥的激烈場面是歷史上極為罕見的,伊達政宗的傑出指揮才能和真田幸村不死的武士精神,都在這次戰鬥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然而,幸村終究是寡不敵眾,不得不在五月六日傍晚撤退到了茶磨山。在這裏,真田幸村當著趕來赴援的大野治房和其他將領的面,對兒子幸綱說:“我已決定明天是我的戰死之日,你務必離開這裏,進大城內之後要時刻跟隨在將軍的身邊。”幸綱拒絕接受父親的命令,而是誓死待在父親的身邊。
這讓幸村既感動又難過。五月七日真正成為決定許多人最終命運的日子,但一切又都好像是預先擬好的劇本;事實的過程就像是演員們在導演的要求不充分地施展個人才華和投巧,沒有太多的出乎意料,卻有令人拍案叫絕的靈光閃現。……
清晨,真正的決戰開始了。
真田幸村的謀略之一,便是製造德州軍中淺野長政部背叛的流言。淺野氏和豐臣氏與前田氏皆有非常親密的交情,他的這種策略在交戰剛一開始時收到了奇效,致使本多忠朝和小笠原部在重擊之下迅速潰敗。扭轉局面的是德州軍中的井伊直孝和藤堂高虎兩隊。他們在安藤彥四郎、成瀨正武、筱田為七等人戰死之後,終於扼止住了德州軍的頹勢,並保全了將軍秀忠不致陷入敵陣,成為敵軍的囊中之物。拼力孤注一擲的真田軍在剛一交戰時,完全在戰場上占盡了優勢,他們的冒死衝擊,使許多長期養尊處優的關東軍瞠目結舌,七十四歲的家康甚至幾度直接率隊迎擊真田軍,生死懸於一線間,險些提前去了西方極樂世界。
直到午後三點,家康才穩住了陣腳,覺得這是向真田軍發起反擊的良機,在此之後,德州家康率領的龐大兵力,便不急不徐地向前推進,向勇猛但卻力寡的真田軍逼壓而來。真田幸村不愧為一個優秀的將領,他的個人才華和武士精神,也在此戰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他一度令強大的德川軍處於被動地位,也算是創造了日本戰史上的一個奇跡。但真田幸村還是不幸的。他的不幸在於戰事尚未開始之前,他就選擇了必敗的一方作為自己的歸宿,他想以一人之力,與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相抗,這註定是悲劇式的結局。
……
午後四時,又有池田利隆沿水路朝大阪而來,秀賴則剛接到了真田幸村已兵敗殉死的報告。年輕的秀賴被激發起本能的豪邁之氣,他立刻跨上馬背要出城迎敵,結果卻讓速水甲斐給制止住了。
------------------------------------------------------------------------------------
偉大的悲劇英雄 源義經 武藏坊弁慶
l159年,源義朝的第三子出世了,孩子名叫牛若九,也就是這後的源義經。但就在同一年,源平合戰的第一回合:平治之亂中,義朝兵敗身亡。其母常盤禦前逃往大和之國時,將牛若九托寄在鞍馬寺的東光坊處。從此,義經便在那裏成長,白天學習知識,夜間在山中練武,一說教授他武術與兵法的是住在鞍馬山的妖怪大天狗。義經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打倒平家。
與商人吉歡的相遇,在旅途中擊退來襲的山賊,是義經嶄露頭角的轉機,此後尋兄、元服、會見伊勢三郎,陷入不斷的忙碌中。之後不久,在京都從陰陽師鬼一法眼處得到陰陽術的秘法。至此,義經集兵法、武術與妖術於一身,完成修業。而他的身邊,仍然缺乏有力的追隨者。不過,別著急。遊俠四方的義經,在一個個擊退強盜的使命中,終於得到了一位最強的部下,同時也是最忠心的死士一一弁慶。
弁慶的出場,是一個每晚在五條大橋出沒的“謎之持刀強賊”。當他正沈淪於這種生活時,月夜下,伴著笛聲,義經出現在他的面前。經過一場驚險的死鬥,棄慶拜服於義經的武藝和胸懷,開始了追隨義經的生涯。武藏坊弁慶,也許是日本古代史上最強的人,有著戰鬼之名的他,追隨著義經立下赫赫戰功,而義經在這時成為大將軍。
在一連串的兄弟反目、戰爭和各種波折之後,義經終於在 l189年的衣川合戰敗北,與弁慶一起離開了人世。也有一種說法,義經由海路從北海道逃去,而成為蝦夷的王者。
無論如何,義經都是一個不斷奮鬥,並能得到人心的大人物,至今仍讓人們懷今,令人尊敬。
------------------------------------------------------------------------------------
出生于黑暗的英雄 服部半藏
戰國時代的服部半藏,生於1542年,本名服部正成。從小在鞍馬山修行,年至18歲時便修得了忍術的真義。
1582年,侍奉德川的半藏在“家康穿越伊賀”的行動中,發揮忍者的本領,審察地勢、召集忍軍,護送德川家康平安地經近江、甲賀信樂、伊賀盆地而回到三河。在對真田十勇士的戰鬥中,半藏更充分顯示出他的非凡的武力,從而得到家康的充分賞識和信任,可以代代相傳。
------------------------------------------------------------------------------------
勇猛強悍的金太郎! 阪田金時
在“桃太郎傳說”中,桃太郎有一位強有力的夥伴,就是手持大斧(鉞)的五方五土之神一一金太郎。詳細生豐年不明,大約是在950年左右吧,總之,他是彼丟棄在山中的嬰兒,被山姥收養,從此在足柄山成長。經歷種種磨煉,閑時的玩伴便是山中的野獸,與大熊相撲嬉戲,使他擁有超人的體力及奔放的性情。
21歲(推算)時,金太郎遇到了他的主君,這便是源賴光。之後,改名為板田金時的他更成了源賴光的四天王之一。
36歲時,參加了著名的“酒吞童子退治”。
一生獨身的金太郎,就像為賴光而生,賴光死後,時便消失在足柄山中了。
------------------------------------------------------------------------------------
統一天下的英雄是第六天魔王?! 織田信長 森蘭丸
織田信長是結束戰國時代,基本上統一了日本的英雄,他是因為總會做出一些別人所無法預料的政治決定及軍事行動而被稱作“大傻瓜”的天才。
1534年,信長生於尾張國的那古野城。幼年時的信長十分狂妄任性,負責教育他的平手政秀因他的惡行而困擾,自盡身亡。悲傷悔恨的信長因而開始悔改。信長幼名三郎。當他很小時,父親織田信秀去世,信長爭鬥的人生,使從此開始了。當時,尾張之國由織田家的幾個兒子分散支配著,誰都認為,信長這個敗家子是最沒希望的。但就是他,擊敗了異母兄長與弟弟,平定尾張一國,主宰了織田一族。那是在1360年,信長諸侯生涯踏上血的起點。
就在這一年,駿河的智將,強大的今川義元,率兵2萬5千侵攻尾張。而織田家剛經歷大規模內戰,信長的兵力僅2千人而已。結果是令人震驚的:信長準確地收集天氣情報,預測到豪雨的來臨,並借助雨勢之使大膽得近乎瘋狂地輕軍突入今川本陣,斬殺今川義元於桶狹間。
之後的信長,雖然有著比瑞山燒討等等暴行,並遭到武田、毛利、朝倉、淺井、本願寺所組成反信長聯盟的圍攻,但仍勢不可當地將對手逐個擊破。經歷長條合戰等大規模戰役後,至1576年安土城築起,在實質上已結束了戰國的時代。不過,信長雖然擊敗列強,傲視天下,最終卻並未能安享勝利的快樂。1582年,被屬下明智光秀在本能寺叛變攻擊,信長身亡。而光秀在隨後的戰役中,被秀吉所擊敗。
但為何標題上要提到森蘭九呢?他雖不是象羽柴秀吉或柴田勝家、明智光秀那樣影響歷史的大人物,卻是信長後期最重要的親隨。森蘭丸是日本史上著名的美少年,也是忠實於信長的側近武士。森蘭九在光秀之亂,與信長一起死於本能寺。
------------------------------------------------------------------------------------
穿梭於亂世的謎之怪盜 石川五佑衛門
關於他的身世,說出來令人吃驚:五右衛門的父親,原本是中國明朝皇帝神宗的臣下宗蘇卿,而派到日本辦事卻行蹤不明,五右衛門(那時當然不叫這個名字)為了尋找父親前往日本,成為明智光秀的養子。其後經本能寺之變、光秀三日天下、秀吉職得日本,五右衛門淪為盜賊。至於他的武技,主要也是以輕功為主,真田十勇士的霧隱才藏與五右衛門是同門師兄弟。
在逃亡開始時,五右衛門偶然得知,殺死他父親的,與殺死他養父光秀的同是秀吉。所以,從此心中抱著“毀滅豐臣的天下”而組織起強大的盜賊團,擾亂世界的寧靜。關於他究竟是俠盜還是惡賊,史學家各執一詞。
------------------------------------------------------------------------------------
獨眼的超天才劍士 柳生十兵衛 宗冬
江戶初期代表性的劍豪,也是柳生一族中最強的武士。十兵衛宗冬1607年出世,他的父親便是擔當將軍家劍法指南的柳生但馬守宗钜。十兵衛的獨眼,是在他少年時,與父親宗钜用木刀訓練時被宗钜打傷的。據說在雙方對攻時,十兵衛的氣勢太淩厲而逼得宗钜不由自主痛下殺手。
十兵衛宗冬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隱居於家鄉的大和柳生道場,在劍術的研究中度過的,直到1638年接近40歲時才再度出仕。1646年父親故世,十兵衛繼承柳生宗家,四年後去世,為後人留下了一本名叫《月之抄》的兵法書。十兵衛,在8本史上、在人們心中,都是不亞于武藏的優秀劍士。
造型與肌理刃文
本期對於帽子(刀尖)、刃文(波浪紋)、地肌(摺疊鍛造紋)等部份及正確的收藏觀念做簡明論述,為便於原意表達有關日文專有名詞仍以原文表示,以免誤譯而背離原意。國人對於日本刀劍神秘傳說眾說紛雲莫哀一是。喜歡的人不少,但精研此道者寥若星辰,多數人賞劍仍停留在利不利亮不亮的階段,甚至用手觸摸,其實鋒利與光亮並非兵器良窳的關鍵,用手觸摸刀刃更是絕對禁止,這是基本常識與禮貌,識者不可不察。電影與小說情節的描述通常為了增加劇情效果而言過其實,所謂的寶劍、妖刀不一而足。東洋兵器不論造形、材質、製作過程在在講究科學方法,非神鬼所能左右,應以科學理性與美學藝術的健康角度來欣賞研究。
上: 雕龍鞘短刀 款 一齊
下: 紅黑相間漆鞘短刀 款 正宗
上:古刀期十四世紀中刀 款 千代鶴
下: 古刀期十六世紀中刀 款 定行
地肌是鋼材摺疊揉合過程所形成的肌理紋路,各派摺疊法不同,形成的紋路自然不同,大致區別為∶
1.板目肌∶如木板年輪,形狀接近橢圓形,並非規則圓形圖案,形狀大者稱大板目,小者稱小板目。刀刃地肌大多數屬板目股。
2.木目肌∶木目肌形狀比板目肌小形狀更圓,各輪狀排列較板目規則。
3.梨子地肌∶呈現出類似梨子表皮細密點狀圖案狀,觀察不易,必需仔細端詳,否則容易誤判為沒有地肌的機械製品。
4.征目肌∶圖案如木材年輪的平行線,線條平行比直,採用這種鍛法的刀工為數不多。
5.綾杉肌∶形狀如蛇行征目肌,各線條平行彎曲,狀似平行波浪。這種鍛造法只有月山派採用故又名月山肌,月山派在古刀期及新刀期並非著名流派,至新新刀期(十九世紀)月山貞一第一代被明治天皇詔封帝室技藝員迄今月山貞一第三代可謂日本當代第一名家,雖年逾八旬仍授徒鍛造。
左圖:切先及棟各種造形
松皮肌紋路類似松樹皮裂紋,古刀作者則重典型鍛造則重一派刀工共同特徵,因此松皮肌又名則重肌。
無地肌除了刃文之外看不到鍛造的肌理紋路,雖不見其紋路但做工仍經摺疊揉鍛,只是摺疊方式異於其他流派而使肌理消失無形,稱之「地無地鐵風」這種鍛法由新新刀鼻祖(十九世紀初)水心子正秀門徒池田一秀所創,因為看不到地肌所以容易被誤判為工廠大量生產的模型裝飾刀。無地肌之刀刃必需從刃文、刀形、中心(刀柄)等各部位綜合研判才能判別是古代手工刀或是現代機械制刀,否則混淆難辨。
棟即刀背脊,用來抵擋攻擊,承受外力打擊的部位,為抗外力衝擊造型混厚儼如屋之棟樑而稱為棟,棟種類依造形分為平、三、庵、丸等四種式樣,庵棟顧名思義取其形式如寺庵屋頂,庵棟造型自古至今不曾中斷流傳最廣,甚餘三種大多在古刀期作品偶而有之,不如庵棟廣泛。切先依大小及形狀大致分為大、中、小、豬首等。
弧度稱為「反」,反分為腰反及鳥居反兩種。腰反即在刀刃的腰部位置彎弧曲度最大。鳥居反的彎弧平均分佈在刀刃,接近圓周率,彎度最深的部位在中心地帶,平均彎度造形類似日本神社前的鳥居故名之,又像我國宮殿前的華表故又名華表反。不同弧彎刀刃隨使用者喜好向鍛刀師訂做,不同派別鍛刀師造刀彎度亦不同。
各式美術創意刃文設計
刀刃灣弧造形,上圖鳥居反,下圖腰反
藝術無國界,國人收藏外國文物風氣不如歐美、日本,原因除中國文物種類多專案雜之外,其實心理因素、收藏動機與個人主見才是主導收藏方向的原因,妥善的規劃與明確的方向,思考適合自己的收藏路線,擺脫五千年古文明的羈絆敞開多元文化胸懷,回游文物世界大海,則臺灣成為亞太文物中心指日可待。
印龍刻刀裝屍小對刀
上:古刀期十五世紀太刀 款 師景
下:古刀期肋差
上:新刀期肋差十七世紀 款 丹 波守吉道
下:新新刀期肋差十九世紀 款 正三位有功
(http://groups.msn.com/gn656048/)
可分為木刀、真刀及竹劍三種。木刀及真刀即一般所謂的武士刀,依材質而分,於演武或升段時比試劍型使用。竹劍是由四片竹板加上皮革為握柄、劍尖、劍絃與劍鍔組合而成,長度約在120 ~114公分之間。於一般練習或比賽時使用。(http://www.hisport.com.tw/specialy/specialy26/specialy2.html)
從電影看日本武士道
西元一八五三年七月八日下午五點,日本江戶灣口突然出現四艘來自美國的巨大軍艦,美軍司令官培里(Perry1794~1858)向日方提出「友好、通商、供給媒碳和糧食,以及保護我國因船隻遇難而漂流至貴國的人民」等要求。這一「黑船事件」引起了二百多年來「鎖國」與外人隔絕(荷蘭人與中國人除外)的日本朝野極大恐慌。培里離開江戶灣時,還不忘對空打幾發響徹雲霄的空砲,以恫嚇日本明年春天美國再度來臨前屈服其要求。
德川幕府面臨前所未有的變局,乃廣徵眾議採取因應策略。有斷然拒絕美國要求的說法;有主張開放外國貿易,以此收入充實軍備,讓日本邁入新紀元的觀點;更有江戶妓女院老闆提議詐降,登上軍艦灌醉美國人,借酒裝瘋打架造成混亂,放火燒了彈藥庫,拿出預藏的生魚刀來殺光外國人。這些方法,優柔寡斷的幕府全未採納。隔年,培里強烈表態:「不開國,就開火!」在武力威脅下,日本與美國簽下了神奈川條約,開啟西方列強侵略日本的窗口。
眾所週知,德川幕府在朝野大呼「尊王攘夷」的局勢下,上表大政奉還天皇,從此明治天皇實行親政。西元一八六八年三月,明治天皇率領公卿諸侯祭告天地,宣讀五條誓文: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二、上下一心,共展經綸。三、文武百官以至庶人,務使各遂其志。四、破除舊日陋習,一切從天地間的公道。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明治維新」從此開始,日本走向西化改革的新政。新政最重要的幾項措施,包括廢除封建制度、擴建新式軍隊、建立立憲政制、獎勵工業生產,這些改革首當其衝者,就是封建時期的軍隊主力,並享有崇高社會地位的武士階級。
由好萊塢金童湯姆克魯斯主演的二OO四年賀歲鉅片《末代武士》,即描寫面臨傳統生活遭西化威脅,在西元一八七七年發動大規模叛亂的武士集團,如何在大時代的巨變之下,與西方槍砲抗爭以保存其武士道的精神。雖然這批武士後來全軍覆沒,武士階級終於卸下刀劍,在歷史上消失蹤影;然而其精神不死,許多著作包括貢德‧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在《白銀資本》一書中皆說日本人以「菊花與劍」創造了繁榮,並且具備「一種在功能上與新教倫理相同的東西。」當新渡戶稻造(日本教育家、農學家、政治家,曾擔任臺灣總督府農業事務官,是日幣五千圓鈔票的肖像人物)在比利時法學家德拉維勒葉(M. de Laveleye)家作客,被問及日本人在求學過程中,可否接受過宗教課程?提出了「沒有宗教?那你們的道德教育如何傳授?」這個疑問時,新渡戶稻造後來以《武士道》這本書解除了西方人的疑惑。「如果不先了解封建制度和武士道,那麼現今日本道德思想的源頭終將是個謎。」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一書的序言如是說。
武士與刀的時代:
「傳說日本是由一把武士刀而形成,古神將珊瑚武士刀插入大海,拔出來的時候滴下四滴完美的水滴,這些水滴便成為日本列島。」這是電影《末代武士》片頭所敘述的神話,彷彿日本國土與武士刀同樣在開天闢地時形成,用以突顯武士階層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日本武士自然非誕生於遠古的神話時代,而形成於「前封建時期」。西元八五八年,清和天皇以九歲之沖齡即位,藤原良房以外祖身份出任「攝政」;其養子藤原基經於任陽天皇成年後,設立與攝政具有同樣權力的「關白」自任之。從此之後幾達一世紀之久,藤原家大多立其親女為天皇后妃,天皇幼沖時自任「攝政」,成年後轉任「關白」,掌握國家大權。藤原氏之「政所」則成為國家實際的政府,天皇只徒擁有禮法的虛名而已。這階段日本產生了最著名的文學作品,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即描寫藤原氏的一生及其第二代貴族間愛恨情仇的故事,其地位相當於中國文學史上曹雪芹的《紅樓夢》。
也在這個階段,當藤原氏全盛的十一世紀前半葉,各地名主團結起來與國司對抗。他們將百姓組織為武士集團以伸張勢力,武士集團成了攝關家的「侍」(samurai),其中最強大的為源氏及平氏的領袖,他們被稱為「武家之棟樑」。在兩家的鬥爭中,源賴朝脫穎而出,西元一一九二年,後鳥羽天皇任命源賴朝為「征夷大將軍」,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開啟了日本史上的「幕府時期」。源賴朝掌權後曾對九條兼實(攝政)說:「此為天下之草創。」意指「武士階級」的國家始於此時。《末代武士》裡當勝元(武士領袖,渡邊謙飾))向歐格仁上尉(湯姆克魯斯飾)說:「九百年來,我的祖先保護老百姓,現在我對不起他們。」距一八七七年的九百年前,大約是武士在民間剛形成的時代,電影相當考究整個歷史背景。
幕府時期的政治結構為封建統治,武士與其屬下締結主從契約,主君對其從者有承認或賜與、保護其土地的「恩賞」義務。從者不論平時、戰時,都需在經濟上或軍事上對其盡忠,此即所謂的「奉公」。此結構強化了武士的武力與經濟力,也使主從間產生了生死與共的休戚關係,從其中產生了「攝關政治」前所沒有的生命活力和道義精神。此乃後代所熟悉的「武士道」(Bushido)精神。
武士刀,是極致的工藝,是戰鬥的武器,更可以說是武士的生命與精神的象徵。西元一五八八年豐臣秀吉發佈「刀狩令」沒收農民武器,不久後又頒佈「身分統制令」固定了士農工商的身分,配刀更代表武士特殊的身份地位。明治維新後,法律禁止任何人配戴武士刀,在《末代武士》裡當議會要求勝元卸下武士刀時,勝元說:「這把刀為天皇效命,只有他能命我除下來。」天皇默默不語,讓警衛將勝元押送回府,這把刀從此與武士分離,猶如革新派所說:「武士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武士恥辱的生與死:
武士雖然在歷史上消失了,但是在日本社會卻精神長存。其中最顯著的道德,就是勝元告訴歐格仁的「武士無法忍受失敗的恥辱。」當劇中長谷川將軍兵敗在林中切腹自殺,勝元砍下他的頭顱,對他而言這是一件榮幸的事。然而在歐格仁這位美軍上尉的眼中,則恐怕是再野蠻殘忍不過的事實。
二次世界大戰,當美軍遇上生疏的日本人,覺得有必要對這勁敵的思想行為習慣加以了解時,一九四四年六月任命潘乃德(Ruth Benedict)博士以人類文化學描繪日本民族圖像。潘乃德博士將研究內容出版了《菊花與劍》一書,時至今日仍是研究日本民族性格及文化模式重要書籍。在《菊花與劍》書中,將日本文化以「恥辱為德性之本」強調「有敏銳恥感的人,會遵循善行的一切規則」這種特色,稱之為「恥感文化」。
「知恥之人」被稱為「有德之人」,亦即「重名譽的人」。《菊花與劍》說:「名譽是日本人恆久不變的目標,博得他人的尊敬是不可或缺的條件。」某種程度而言,日本武士精神是為名譽而生的。當一個日本人名譽受損,認為沾染了污名,為了恢復名譽,常常採取的手段是對人「報復」。然而,當污名是自己行為所造成時,為了洗刷污名,最極端的行為就是「自殺」。「美國人視自殺為最惡,認為那是絕望時的自暴自棄;日本人卻讚揚自殺,使之成為一種光榮、有意義行為。」當歐格仁質疑勝元砍下長谷川將軍的頭顱,認為這是對待敵人殘暴的手段時,勝元告訴他:「我們有很多習俗跟你們不同,你們也一樣。比如說,不自我介紹是非常無禮的,就算是敵人也一樣。」美國人認為戰場上的人道精神,以及相當自我的個人主義,和日本武士以戰死為光榮,重視社會階層及人際禮儀的文化,透過電影頗能令人有所領悟。文化間的差異,使我們很難理解何以「捍衛名譽」,竟足以讓日本人以生死相許。
當一九八O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引發的經濟蕭條,許多企業經理人無法挽救公司營運回春,紛紛選擇自殺以謝罪,就是這種「恥感文化」作祟的結果。西元二OO四年三月九日新聞報導:日本「淺田農產船井農場」負責人淺田肇,因隱匿禽流感雞隻使疫情不能在早階段控制,引發了外界強烈的指責。淺田肇留下「向大家賠罪」的遺言後,與六十四歲的妻子知佐子在養雞場附近上吊自殺,這同樣是「無法忍受失敗的恥辱」的武士精神的表現。從這種因名譽受損而自殺的風氣來看,怪不得《完全自殺手冊》這種書會在日本出版。把名譽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可以說是「武士道」裡一種特殊的精神表現吧。《末代武士》的片頭說:「日本是由少數勇士所創造,這些武士願意為了一個早被遺忘的理念犧牲生命:榮譽。」武士為榮譽而生,為捍衛榮譽而死,這種理念並未同電影所說的早被遺忘。在二十一世紀,仍然在養雞場的匹夫匹婦身上,看得見這種精神。
禪與武士的精神境界:
《末代武士》裡出現了佛寺及佛像的幾個鏡頭,在佛寺裡勝元靜坐沈思,似乎能領悟到生命的真諦,那就是「禪」。禪宗發源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代,菩提達摩來到中土找一位不惑的人,將教外別傳「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佛法,在中國奠定根基,成了中國禪宗的初祖。禪宗在唐朝出現了著名的六祖慧能,留下的《六祖壇經》乃禪宗的重要著作。李永熾的《日本史》陳述,西元一二二七年(宋朝),赴宋日僧道元帶回了禪宗的真精神,主張不立文字,只靠坐禪即得開悟。武士階層把「禪」當成了心性修養的法門,《武士與將軍‧日本》書中說:「十三到十四世紀前後,禪宗佛教在日本武士中變得非常流行。……禪宗佛教不重禮節,強調自悟自制,通過打坐、律身和集中精力來尋求真理的閃光,並要求信徒專心致志地從事其本業行當。」「許多禪宗僧侶後來成為眾多武士的導師,只不過這些禪師並不訓練劍法,而是教授如何在交戰中排除一切雜念。」
《末代武士》裡湯姆克魯斯練習劍道,屢屢敗在日本對方的手下,這時勝元的兒子跑出來告訴他:「太多雜念了。」要他集中精神練劍。這集中精神,使他第一次能以俘虜身份安然入睡,使他與高手氏尾對決時,能從五招內被擊敗,第三回合過招時打成平手。正如十七世紀的一位劍術家和禪宗信徒所說:「大悟之人心中無教,眼明手快,所作所為施展自如。」據說達到這個境界的武士,手中之劍似有生命,可自行其是,斬邪立正。《菊花與劍》說:「日本武士把禪宗當作他們自己的宗教。只有在日本,我們才能發現這種不追求終極神秘體驗的神秘主義修行法,也只有在日本,它才被武士利用為肉搏戰的訓練法。」
武士除了以禪宗來鍛鍊自己的精神層次外,亦追求禪宗「活在當下」的人生境界。禪宗的修為在於「無我」、「無為」和「無心」,以無心做事,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義玄禪師說:「道流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穿衣吃飯,睏來即臥。愚人笑我,智乃知焉。」這與常說的一句「擔水砍柴,無非妙道」是同樣的道理。勝元告訴湯姆克魯斯:「只有感到內疚,才會作噩夢。……每吸一口氣,每喝一杯茶,每殺一個人,都能體悟人生。這就是武士精神。這就是武士道。」能專心致意活在當下者,是不會內疚而作噩夢的。禪宗許多地方融入了中國的道家思想,其中「順其自然」與「無為」是個明顯的例子。莊子曾說:「至人無夢。」至人是修養到家的人,能夠「睡覺的時候睡覺」,活在當下的人,自然不會有噩夢來叨擾了。
在勝元的村莊裡,充滿了禪意的武士道精神,令湯姆克魯斯說:「我一向都不信上帝,戰爭的殘酷讓我對上帝存疑,但是這個地方,卻充滿神的力量。雖然我也許永遠無法參透,但是卻能感受到神的存在。」或許宗教的最高境界都是一致的,不論禪宗佛法或者基督教義,神的力量就在精神上完全的解脫,到達這種境界,就能體會「神」的存在。這也就是武士把禪宗當自己的宗教,所鍛鍊出來的「神」奇的力量。
電影與歷史的對話:
讓歷史「重現」,回到過去的時空背景,以當時的制度、思想、文化來看人物與事件的得失成敗,是歷史學者努力的一個目標。在文字、圖畫為傳播媒介的時代,想將歷史景象「活生生」呈現在觀眾面前,再怎麼做也只能隔靴搔癢。「電影」,尤其與高科技動畫結合後的好萊塢影片,在技術上已能把「歷史」活生生搬上舞台,讓觀眾身歷其境,彷彿回到當代時空,這在歷史陳述上可以說是突破性的一項壯舉。
《末代武士》的特輯裡,拍攝了一段「歷史VS.好萊塢」的影片,找來歷史學家馬克拉維那(Mark Ravina)解說「武士」階層形成的背景與「武士道」的觀念,配以日本古代繪畫圖片,告訴觀眾《末代武士》拍攝有其歷史的考據在。「為了把武士的角色放在內容中,學習更多日本的歷史是很重要的。」特輯裡把日本天皇與幕府的關係、武士階層的興起與衰落,陳述得相當清楚,可見製片與導演在拍攝《末代武士》這部電影的用心之深。
《末代武士》確實把日本明治維新走向工業化,武士階層從此消失在歷史舞台的那個時空,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正如馬克拉維那在特輯裡說:「明治政府廢除武士階級,但是他們並未廢除武士法則。武士本身消失了,但有些他們相信的東西,變成日本國家神話和日本精神的一部分。」影片裡許多談到「武士道」精神,頗能與歷史和相關學術著作相應和,是極具有歷史價值的一部影片。
主持人問軍事歷史學家傑佛瑞瓦洛(Geoffrey Wawro):「你覺得《末代武士》比較接近歷史還是好萊塢?」「兩者都有一點,歷史內容很美,他們很完美重建了明治政府的壯麗,以及外國顧問持續流入日本,推動他們西化。同時,他們很完美地描述了武士在他們的村莊,以及這個村子裡整個社會階級與尊卑制度。它就是十九世紀日本的一張精彩圖片。」曾經在雜誌上讀過黃怡評論歷史教育,她認為透過書本講解羅馬,不如讓學生看《神鬼戰士》這部影片,更能建立學生的歷史觀念。身為歷史老師的我,對這樣的講法自然無法完全茍同,畢竟電影與歷史仍然有所差距。然而透過電影,卻可以給歷史一個活生生的動態,若加上老師在旁或事後的講解,我想學生必然對歷史能有更深刻的體會。《末代武士》裡陳述了明治維新的背景,也講出了武士道的精髓,從整個電影情節的鋪陳,我想認何觀眾對這兩項歷史,都能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歷史月刊2004年08月號
(http://mail.dali.tcc.edu.tw/~mercury/new_page_176.htm)
日 本 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01 傳統鍊鋼法 | 02 結構圖解 | 03 製刀步驟 | 04 分類法則 | 05 擺設方式 | 06 鑑賞禮儀 | 07 登錄証和鑑定証 | 08 簡單保養 | 09 上古刀鑑賞 | 10 太刀鑑賞 | 11 刀的鑑賞 | 12 刀劍裝具 | 13 拵的欣賞 | 14 研磨藝術 | 15 試刀 | 16 刀劍瑕疵 | 17 國寶級刀劍 | 18 拾遺記趣 | 19 刀工索引 | 20回討論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一個自戰火中鍛鍊出來的國家,人民靠無比的毅力和克服困難的執著,令一個位處東亞的小島國終於能夠在二十世紀列強中佔一籍位。日本刀是武士的靈魂,其發展曆程亦是日本發展史的一個寫照。
過往,日本與各地文明為大海所隔,工業技術遲遲未能發展,不過,日本人憑著格外的努力,竟然能夠以低人一等的冶金技術造出勝人兩籌的刀劍兵刃,這就証明了一個道理:有志者事竟成。
換句話說,製作日本刀是人力集約的工事,以血汗換取質素的偉大藝術。
01 傳統鍊鋼法
自公元六年開始,日本人自中國江南和朝鮮半島傳入了鍊鋼的技術,經歷了千年以上的發展,成為日本獨有的「Tatara」鍊鋼法。
「Tatara」又分為「Kura」和「Zuku」兩種鍊鋼法。
「Kura」鍊鋼法以「真砂」(Masa) 砂鐵為材,"砂鐵" 比西方鍊鋼法所用的 "鐵礦石" 含較少的磷、錳等雜質,所以製成的鋼材純度較高。冶金師先將砂鐵加到鍊爐中,再添加特定的木炭炒鍊。有別於西方鍊鋼法所用的 "焦炭","木炭" 中的含硫量較少,所以對鋼材純度的影響也較低。由於日本古時一直未有機會發展高溫鍊爐技術,爐火溫度不會超過攝氏 1000 度,砂鐵不會完全熔解,所以製鍊所需的時間甚長 (需要三日三夜的連續作業時間) (註:這亦是日本鍊鋼法必需使用總表面積遠高於 "鐵礦石" 的 "砂鐵" 的原因)。一般而言,每 13 噸砂鐵加上 13 噸木炭,最多只能鍊出 2.8 噸有用的鋼鐵,其中只有少於 1 噸的優質品能夠被選定為「玉鋼」(Tahamagane),作為日本刀「皮鐵」(Kawatetsu) 的材料。
「Zuku」鍊鋼法常見於古時大規模的冶鍊場,以「赤目」(Akome) 砂鐵為材,需要四日四夜的連續作業時間。有別於「Kura」炒鋼法,木炭先被加到鍊爐中,然後再添加砂鐵炒鍊。「赤目」砂鐵的雜質較多,每 13 噸砂鐵和 13 噸木炭只能鍊出 0.8 噸有用的鋼鐵,例如「左下鐵」、「庖丁鐵」等,作為日本刀「芯鐵」(Shintetsu) 的材料。
「Tatara」的鍊爐經過特別的設計,具有恆溫與防濕的功效。
炒鍊以後,得到一整塊素質不均的鐵塊。冶金師會用大鎚將鐵塊打碎,再將碎鐵分門別類。「Kura」的完成品有「玉鋼」、「破面」、「鐵滓」等;「Zuku」的完成品有「左下鐵」、「庖丁鐵」等。「玉鋼」的碳含量約為 1.0 到 1.5%,「左下鐵」約為 0.7%,「庖丁鐵」約為 0.1 到 0.3%。
「Tatara」鍊製的鋼鐵含極少雜質,材料容易焊合,最適用於鍛製刀劍,更是製作日本刀「折返鍛鍊」工序中的必要條件。反觀現代的鋼材,當中多含有大量鐵質以外的添加物,令鋼材難以焊合,根本不適用於日本刀的「折返鍛鍊」。而且,現代鋼材以高溫爐火熔解鍊製 (經過攝氏 1500 度以上的高溫),會有鐵晶體肥大的問題,沒有經過適當的回火工序的話,就不能令粗大的晶體重組成細晶體,製成品的強度和韌性就會受到影響。不過,回火工序本身又會消耗鋼材中的碳份,令完成品的表面硬度 (和鋒利程度) 大受影響。
日本的傳統鍊鋼法名為「Tatara」,這一個奇怪的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有一個說法,就是日本遠古時代的「神武天皇」,其皇后名為「媛蹈 "備" 五十鈴姬命」,日語發音為 "Hime-TATARA-Isuzu-no-hime-no-mikoto",而「Tatara」一名則由「蹈 "備"」二字而來。(註:"備" 字應加上 "革" 部。)
另外一個說法,「Tatara」一名其實借自外來語,有「猛火」、「加熱」等意思,如百濟語 (古朝鮮語) (發音為 "tatara")、新羅語 (古朝鮮語) (發音為 "tatara")、韃靼語 (發音為 "tatatoru")、古印度語 (發音為 "ta-tara") 等。而日本語中的「刀」字 (發音為 "katana") 或許也是由此而來。
19 世紀西方鍊鋼術的傳入,令「Tatara」鍊鋼法日漸式微。二次大戰的影響,更令「Tatara」技術一度失傳。經過由盛轉衰的歷史,到 1977 年,「日本文化廳」與「日本美術刀劍保存協會」攜手合作,在「靖國 Tatara」冶鍊場的遺址重建「日刀保 Tatara」冶鍊場,為日本刀匠提供優質的「玉鋼」,令製鍊日本刀的藝術得以留存。
(註:據現時「美濃傳」技術保存者之一關兼常先生表示,「武生鋼材」出品的特殊鋼材「V 金 2 號」也是合格的「玉鋼」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結構圖解
刃 (Ha)
「刃」即是邊鋒斜面經過焠火加硬的範圍。因為與刀身其他部份的鋼結晶結構不同,所以兩者之間出現可見的界線,稱為「刃文」(Hamon)。在刀身的上半部,砍劈時最常用到的「刃」稱為「物打」(Monouchi)。不同的刀工流派,不同的鍛鍊法門,會造出不同形式的「刃文」,大致可以分類為:
直刃 (Suguha)
呈直線狀的刃文稱為「直刃」。「直刃」以外的「刃文」都可以被稱為「亂刃」(Midareba)。
丁子 (Tyouji)
狀如丁子 (丁香的種子) 的「刃文」。
互目 (Gunome)
齊整的波浪狀「刃文」。
「刃文」不同的部份也有個別的稱呼,以波浪狀的「刃文」為例,向邊鋒的浪底稱為「谷」(Tani),向刀背的浪頂稱為「頭」(Kashira),中間的部份就稱為「腰」(Koshi)。
以材質學的角度而言,「刃」含有大量的「馬登斯」晶體 (Martensite),簡單來說,即是高溫晶體結構因為急冷的緣故被鎖緊在「亞穩」(Metastable) 的狀態,所以晶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內在張力,造成 "堅硬" 的效果 (可以用籐織工藝作比喻:一束鬆散的籐枝可以隨意擺動,如果將籐枝織成籐籃,每根籐枝因為受力變向而互相緊扣,所以製成的籐籃就會有相當的支撐度)。
不同流派的製刀方法,應用不同的材料,配合不同的加熱溫度 / 時間,以不同厚薄的泥土包封,使用不同的冷卻速度 / 手法... 這些都會影響「馬登斯」晶體的粗細和分佈情況,令「刃」出現不同的反光效果。
將刀身斜向光源約二、三十度,如果發現「刃」上出現粒體狀的反光,這就代表當中含有大量稱為「沸」(Nie) 的粗粒鐵晶體;如果「刃」的反光平滑,即代表當中含有大量極之幼細,不能被肉眼辨出的「"勼"」(Nioi) 晶體。不過,幾乎所有刀「刃」都不只含有單純一種的晶體結構,而是「沸」和「"勼"」夾雜;「沸」晶體較多的就稱為「沸出來」,反之,刀「刃」就是「"勼" 出來」了。
(註:以上 "勼" 字中的 "九" 字應改為 "匕" 字。)
「刃」晶體的分佈與「刃文」效果簡稱為「"動"」(Hataraki) (註:"動" 字應加上 "人" 部),有以下的分類:
砂流 (Suna-nagashi)
「沸」晶體與「地肌」(「地」的紋理,詳情見下面「地」一節) 夾雜,以多條線紋的形態出現,形似大漠流沙。
足 (Ashi)
「刃文」出現突向邊鋒發展的紋理。
金筋 (Kinsuji)
合有大量「馬登斯」晶體的線狀紋,有很高的反光度。若線狀紋多彎呈閃電形,則稱為「稻妻」(Inazuma)。
打 "chinoke" (Uchinoke)
「刃文」出現半月形的亂線。
二重刃 (Nijyuuba)
「刃文」邊緣出現多一條「刃文」。
食違刃 (Kuichigaiba)
一節「刃文」尖銳地陷入「地」的範圍內。若陷入的方向對向「切先」(刀尖),則稱為「逆足」(Sakaashi),為「備中國」著名刀工「青江」的特色。
「沸」晶體通常在「刃」上出現,有時亦會侵入到「地」的範圍裡,稱為「地沸」。例如「梨子地肌」就是由大量的「沸」晶體所組成 (詳情見下面「地」一節)。刀劍學者對「沸」晶體侵入「地」的各種效果有以下的分類:
地景 (Chikei)
反光度高的黑色線紋與「地」的紋理混合。
飛燒 (Tobiyaki)
「刃文」的「頭」飛散入「地」的範圍內。
湯走 (Yubashiri)
「沸」晶體在「地」的表面上有很深刻的效果。
映 (Utsuri)
「地」的表面出現白映或暗影,有如「刃文」的影子投在「地」的表面上,為「備前」刀劍的特徵。左圖的刀在「地」上出現暗影,稱為「影映」。若「映」的邊緣紛亂如「亂刃」的刃文,這就稱為「亂映」;若「映」的邊緣成直線則稱為「棒映」(常見於「室町」{Muromachi} 時代的刀劍);如果「映」是斷斷續續的話,就稱為「牡丹映」。另外,向刀身吹氣就會現出白色曇映的話,則稱為「白氣」,為「美濃傳」較後期作品的特色。(註:隨便向刀身吹氣可能會引致銹蝕。)
地 (Ji)
「地」即是邊鋒斜面沒有經過焠火加硬的範圍,在「刃文」與「鎬筋」之間。經過「折返鍛鍊」而製成的刀劍,「地」的表面會出現奇特而美麗的紋理,稱為「地肌」(Jihada)。「地肌」風格的分類如下:
肌立 (Hadatatsu)
形容清晰易認的「地肌」。
詰 (Tsumu)
形容細微凝縮的「地肌」。
板目肌 (Itamehada)
狀如木板的表面,常見於產自「九州」的刀劍。如上圖開合較大的紋理可以稱之為「大板目」。
"杠" 目肌 (Mokumehada) (註:"杠" 字應為上 "木" 下 "工"。)
貌似樹木的年輪。常見於「備前傳」的作品。
"証" 目肌 (Masamehada) (註:"証" 字應以 "木" 部換去 "言" 部。)
好像平行於木幹 的直紋,常見於產自「九州」的刀劍。受「美濃傳」風格影響的「新刀」亦可能有這種紋理在「鎬地」之上。
梨子地肌 (Nashijihada) 和 小糠肌 (Konukahada)
兩者都是由細點組成的「地肌」。不過,「梨子地肌」由大量的「沸」晶體組成,並多以「研磨」的方法將晶體磨黑,令其更加突出易見;而「小糠肌」則沒有「沸」晶體。「肥前國」生產的刀劍多帶「小糠肌」。
綾杉肌 (Ayasugihada)
波紋形的地肌。名刀工「月山」的刀劍上出現的「綾杉肌」常常被稱為「月山肌」。
松皮肌 (Matsukawahada)
有如松木的表面。「越中國」名刀工「則重」的作品多帶「松皮肌」。
八雲肌 (Yakumohada)
「地景」的一種 (「沸」晶體通過「刃」和「地」兩處),形態有如流水行雲。常見於「水戶」生產的刀劍。
無地風
產自「新刀」時代以後的刀劍,「地肌」沒有地域性的特徵 (只有刀匠個人的特徵)。
此外,年代久遠的日本刀,「地」的表面或會因為長年的擦拭磨蝕,露出顏色較深的「芯鐵」,連同原有的「地肌」,形成另一種奇特韻味。例如「備中國」著名刀工「青江」的作品會產生「鯰肌」(Namazuhada) 或「澄肌」(Sumihada) 的效果、「山城國」門派「來」派的作品會產生「來肌」(Raihada) 的效果。
鎬地 (Shinogiji)
「鎬地」即是邊鋒斜面之後沒有斜度的部份。「地」與「鎬地」之間為斜度的轉捩點,稱為「鎬筋」(Shinogisuji)。
棟 (Mune)
又稱為「峰」,即是刀背。不同的刀工流派,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設計:帶有「角棟」(Kakumune) (又稱「平棟」) 的多為「上古刀」;「庵棟」(Iorimune) (又稱「行棟」,Gyunomune) 為產自「屋根」的刀劍的特色;「三棟」(Santmune) (又稱「真棟」) 為「相州傳」刀工常用的設計;「丸棟」(Marumune) 常見於「九州」和日本北部的「古刀」。
切先 (Kissaki)
「切先」即是刀尖。刀尖與刀身的分界線稱為「橫手」(Yokote)。有別於世界各地的刀劍製鍊方法,日本刀的「切先」和刀身其他部份各有獨立的鍛鍊步驟,一絲不苟。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戰爭模式,造就出各種不同的「切先」設計。所以,觀察「切先」的形狀,就可以對刀劍的生產年份作出初步的估計。
鋩子 (Boushi)
又稱為「帽子」,即是在「切先」部份的「刃文」。由「鋩子」的外形就可以推測刀匠技考的高下,從而鑑定刀劍本身的價值。沒有「鋩子」的日本刀,要不是粗製濫造之作,就是「切先」經過相當程度的修補,甚至曾經因為折斷而被修改矯形。沒有「鋩子」的日本刀,「切先」設計的鑑定亦會變得不可靠,刀劍本身的價值就會大受影響。
「鋩子」設計的分類如下:
一枚 (Ichimai)
整個「切先」都經過焠火加硬的處理,所以「鋩子」不在「切先」的範圍。(註:「一枚鋩子」有別於上述 "失去"「鋩子」的情況,焠火加硬的痕跡仍然有形可見。)
尖 (Togari)
「鋩子」頂端呈尖形。
亂邊 (Midarekomi)
「鋩子」有如「亂刃」。
"Tarumi"
「鋩子」的線條比「刃文」較為幼身。
火焰 (Kaen)
「鋩子」形如火焰。
掃掛 (Hakikake)
「鋩子」的形狀有如被掃帚擦過的痕跡。
燒詰 (Yakitsume)
「鋩子」沒有因為焠火縮脹而向後返縮。
地藏 (Jizo)
「鋩子」頂端渾圓 (形似地藏菩薩)。
刀匠鍛造「切先」的時候,鋼材處於高溫狀態。焠火過後 (即是將刀身放到水中冷卻),「鎬」的部份遇冷收縮,「刃」的晶體卻會彭脹 (詳情見於下面「03 製刀步騾」中「第十一步. 燒入」 一節),所以「鋩子」會向「棟」的方向返縮。返縮的程度以 "深淺" 來形容,較深的形容為「深」(Fukai),較淺的而帶有急異的收勢則形容為「堅止」(Katakutomeru)。此外,返縮弧度較少的稱為「小丸」(Komaru),較大的則稱為「大丸」(Oomaru)。
"桶" (Hi)
即是平行於刀身的坑紋,常常被濫稱為 "血槽",更有人標榜有甚麼 "放血" 功能云云... (才怪!) 其實,刀匠為了減輕刀身的重量,又儘量避免影響刀身的強度 / 抗變形度 (即不能隨便磨薄刀身了事),於是沿著刀身移走一段物料,即成為「"桶"」。不同的刀工流派,在不同的時代,會採用不同形式的「"桶"」。(註:"桶" 字應該為 "木" 部加 "通"。)
造邊 (Tsukurikomi)
即是刀身形狀的設計,分類如下:
菖蒲造 (Syoubudukuri)
「鎬地」直通整過刀身,沒有「橫手」,刀身外形似菖蒲葉,因而為名。
鎬造 (Syoubudukuri)
「鎬筋」為「橫手」的起點,為最常見的設計。
兩刃造 (Morohadukuri)
即是前後皆為利邊的雙刃刀劍。
片切刃造 (Katakirihadukuri)
單斜面開鋒。
平造 (Hiradukuri)
刀身有如平面一塊,沒有可見的「鎬筋」和「橫手」。
"Osoraku" 造 (Osorakudukuri)
名匠「島田助廣」的短刀。「橫手」在刀身中間,「切先」佔去刀身的一半。刀身刻有 "Osoraku" 的字樣,有 "奇怪" 的意思。
冠落造 (Kanmuriotoshi)
刀身上半段的「鎬地」被削薄為「菖蒲造」的形態 (連「切先」亦被削薄)。
鵜首造 (Unokubitsukuri)
類似「冠落造」,不過「切先」保留原來的厚度。
切先兩刃造 (Kissakimorohadukuri)
「切先」前後都有利邊 (即是雙刃「切先」)。這種雙刃「切先」可以佔去半個刀身。
中心 (Nakago)
「中心」即是刀身與手柄連接的部份。歷史久遠的日本刀,「中心」往往出現銹蝕。有部份收藏家以「中心」的銹蝕狀態來鑑定刀劍的年份,卻有不法商人偽作銹蝕以求魚目混珠。「中心」的設計有以下的分類:
普通的形態
雉子股 (Kijimomo)
狀似雉雞腿,常見於「衛府太刀」。
振袖 (Furisode)
狀似和服的長袖,常見於「鎌倉」(Kamakura) 末期流行的「馬手指」(Metezashi) 短刀。
"Tanago" 腹 (Tanagobara)
狀似魚腹 ("Tanago" 是日本的一種魚類),常見於「伊勢國」的「村正」刀劍。
舟形
狀似船底,常見於有「相州傳」風格的刀劍。
此外,「中心」底部形狀的設計亦有分類如下:
刃上栗尻 (Haagarikuriji)
「中心」底部傾斜向「棟」的一方。
栗尻 (Haagarikuriji)
形似栗子。
切 (kiri)
「中心」底部被切平,為「大和國」名刀工「保昌」一派的特色。
入山形 (Iriyamagata)
「中心」底部的尖端靠向「棟」的一方。
劍形 (Kengyou)
「中心」底部的尖端在正中央。
卒塔婆形 (Sotobagata)
「中心」底部的尖端靠向「刃」的一方。
刃區 (Hamachi)
「刃」在「中心」的完結點,也是兵刃在砍劈時受力最大的一點。「刃區」亦是「刃文」起始的地方,而「刃文」起始的方式被稱為「燒出」(Yakidashi),對刀劍的性能 (尤其是抵抗折斷的能力) 有很大的影響。下列四種主要的「燒出」形式:
燒落 (Yakiotoshi)
「刃文」沒有超越「刃區」。在焠火冷卻後,「刃」晶體彭脹而引起的彎曲就不會在「刃區」出現 (詳情見於「03 製刀步騾」中「第十一步. 燒入」一節)。此外,「刃區」的韌性鋼鐵較多,可以減少刀劍在「刃區」折斷的機會。
大阪燒出 (Osakayakidashi)
不論是「直刃」還是「亂刃」,「刃文」都以直線方式在「刃區」起始。這種設計常見於「新刀」時期產自「大阪」的刀劍。
腰刃 (Koshiba)
在「刃區」起始的「刃」特別寬闊。
京燒出 (Kyouyakidashi)
如「大阪燒出」的手法,不論是「直刃」還是「亂刃」,「刃文」都以直線的方式在「刃區」起始。不過,「刃文」起始的部份通常較「大阪燒出」的為短。這種設計常見於「新刀」時期產自「京都」的刀劍。
(註:以直線方式作為「刃文」在「刃區」起始的設計始見於「新刀」時期。)
目釘穴 (Mekugiana)
乾燥的竹釘 (稱為「目釘」,Mekugi) 通過手柄和「目釘穴」,令刀身固定。
鑢目 (Yasurime)
為了防止在使用刀劍時,刀身意外脫離手柄,刀匠會在「中心」的整個表面銼出細紋,以增加刀柄與刀身之間的磨擦力,而這些細紋就稱為「鑢目」。一般來說,大多數日本刀的「中心」部份,底面兩面都會有「鑢目」挫紋;不過,「新刀」時期名刀工「繁慶」的作品或只會有單面的「鑢目」。
銘 (Mei)
為了確認對消費者的責任,刀工都會在刀劍的「中心」刻上「銘」以作識認。嚴格來說,「銘」是被利器 "切" 在或 "鏨" 在「中心」上,而不是 "雕刻"。部份刀匠會在其不同的年紀刻上不同的銘文。有的刀工也會將刀劍的出品日期包括在銘文中。「銘」對於刀劍的鑑定異常重要,不過,不著名的刀工,或者顧客訂製刀劍作為對上級的禮品,或是給廟宇的貢獻,刀劍都可能沒有銘文,亦即是所謂的「無銘」刀劍。此外,不法商人為求混水摸魚,在刀劍刻上偽造的「銘」也不足為奇。
日本「奈良」(Nara) 時代,「大寶律令」訂立了各級官階的名稱,例如「守」(Kami)、「介」(Suku)、「掾」(Jyu)、「目」(Sekan) 等。後來,附有「受領銘」(Zuryoumei) 的刀劍亦開始出現,即是「銘」的內容包括了官階名稱。例如,「山城國」刀匠XX製作的刀劍上會出現「山城 "守" XX」一類的銘文。除了官階以外,「受領銘」亦可以包括僧侶的名位,例如「法橋」、「法眼」等。由「受領銘」的內容可以粗略估計出刀劍的年份,例如附有「左兵衛尉」、「式部丞」等銘文的刀劍都是「古刀」時期的產品。
看過「山城 "守" XX」的銘文,有人或會奇怪,為何一國之「守」會是一名刀匠?甚至有人發現同期出品的眾多刀劍之中有不少是「山城守YY」、「山城守ZZ」所作,難道山城國真的有許多的「守」存在嗎?其實,「守」是一個專職官員,只有一人,也不會 "兼職" 為刀匠,不過當時有不少著名刀匠得到朝廷的讚許,並容許他們在自己的作品上加上官銜,所以才出現了 "山城守是個刀匠" 的誤會。
「受領銘」的內容本身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江戶」(Edo) 時代的「寶永」(Houei) 年間,將軍的居城位於「武藏國」,所以「武藏守」的銘文被嚴格禁止了。
有的銘文如「備州長船三左衛門祐定」,當中的「備州」為地名,「長船」為刀工流派,「三左衛門祐定」卻不一定是刀匠,而可能是買家的名字。這種銘文稱為「俗名入銘」,最常見於「末備前」(「戰國時代」的「備前國」) 的刀劍。「戰國」時代烽煙四起,人們對刀劍的需求奇大,令粗製濫造的刀劍一時充斥市面,出現了「數打物」(Kazuuchimono) (數支刀劍一次過製成) 和「束刀」(Tabagatana) (多把刀劍綑成一扎作一次過的賣買) 等低劣品,都附有「俗名入銘」。
(註:「戰國」時代之前的「備前」刀劍並無「俗名入銘」。)
「太刀」時代結束以後,為了應用上的便利,有不少「太刀」被改短成「刀」。有不少武士亦為了配合體型,也會把刀劍改短。「江戶」(Edo) 時代的「寬永」(Kanei) 十五年 (1638 年),「德川幕府」更立法限制刀劍的長度,令更多刀劍的被改短。為了保存「鋩子」,刀劍的「切先」不能被削去,所以要改短刀劍就必需從「中心」部份著手。不過,削去「中心」以改短刀劍,就可能連「銘」都被除丟,"變" 成了「無銘」,如此情況則稱為「大磨上無銘」(Oosuriagemumei)。若刀劍價值不菲,不能隨便失去銘文的話,仍有好些辦法可以應付:
將「中心」一部份削短以改變刀劍的長度,這種手法稱為「磨上」(Suriageru)。
若「中心」被削去的份量不多,「銘」仍然可以保留下來 (只是稍為下移而已)。
若修改的程度較大,可以將「中心」連帶「銘」的部份向後折返,銘文則會倒轉。這種「銘」稱為「折返銘」(Orikaeshimei)。
若需要更大程度的修改,可以將原來連帶「銘」的一小段「中心」割出,完成修改後再補回割出的一段。這種手法稱為「額銘」(Gakumei)。
刀劍若曾被改短,武士 / 收藏家或會將刀劍送到鑑定家去重作鑑定。有一些鑑定家會在「銘」上加上自己的姓名,再為「銘」填入黃金,稱為「金象嵌銘」(Kinzouganmei)。這種做法常見於「江戶」時代的著名研磨師兼鑑定家「本阿彌」家族經手的刀劍。如果刀劍本來就沒有切鏨而成的「銘」(或是「無銘」) 的話,鑑定家就會為刀劍加上朱漆銘文 (稱為「朱銘」,Kiwamemei)。這類鑑定家加工而成的「銘」稱為「極銘」(Kiwamemei)。
有些「銘」包括了刀劍的測試結果,稱為「裁斷銘」(Saidanmei)。「裁斷銘」包括試刀師的姓名和測試日期,並且會以「金象嵌銘」裝飾。下圖為試刀師「山野加右衛門」的裁斷結果,表示此刀曾將三具人體一次過砍斷。
此外,因為各種原因,「銘」的格式可能會異於尋常。例如,有銘文的內容為「天正 "二二" 年五月吉日」,中間的 "二二" 其實代表 "四",因為忌諱的原故所以改為 "二二" 而已 (日本人同樣會把 "四" 讀成 "死"... )。此外,亦有為節省佔位而用 "廿" 代替 "二十" 的情況。
雕刻
有些日本刀的刀身上刻有精美的圖案。早期的雕刻多作為刀工或武士對信仰的印記,其後發展則偏重於裝飾的作用。雕刻的題材多與宗教有關,分類如下:
A. 素劍 (Suken)
古印度的雙鋒長劍,為密教的法器,也是日本神祗「不動明王」的兵刃。
B. 三鈷劍 (Sankoken)
「鈷」即是邊鋒,三鈷劍就是刃帶三鋒的法器。
C. 獨鈷劍 (Dokukoken)
單鋒法器。
D. 幡鉾 (Genhoko)
古印度密教的旗幡。
E. 金剛索
日本神祗「不動明王」左手所持的法器。
F. 蓮華 (Renge)
神佛的蓮座。
G. 俱利伽藍 (真)
相傳「俱利伽藍」是「不動明王」的化身,雕刻以四鈷劍、蓮華和火焰代表。以雕刻的精密程度可以分為「真」(Shin)、「行」(Gyu) 和「早」(Sou) 三種,其中以「真」最為精密。
H. 俱利伽藍 (行)
I. 俱利伽藍 (早)
J, K. 俱利伽藍 (浮雕)
此外,同一個雕刻題材,在不同的刀工流派底下或會有不同的設計。例如,「山城國」的「素劍」雕刻,劍尖較為圓潤,而「相州傳」的「素劍」則呈三尖兩刃狀。
有宗教意義的梵字亦常見於早期的刀劍雕刻,這些梵字通常都是神佛的法號,例如「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威德明王」、「愛染明王」、「摩利支天」、「不動明王」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 製刀步驟
簡單來說,日本刀的材料主要為「玉鋼」(Tamahagane)。不過,「古刀」期的刀劍所用的物料和製作法門都已經失傳。以現時的科技可以分析出刀劍完成品的化學成份,但是不能準確推算出爐火處理前的物料成份和爐火處理的溫度、時間、次數、焠火方法等資料。能夠流傳下來,最早的製刀法門主要來自「江戶」時代的記載。
不同的刀工流派,在不同的年代,都有不同的製刀方法,以下只能約略列出一般典型的製刀步驟:
第一步. 「水挫」 (Mizuheshi)
又稱為「水減」。即是將「玉鋼」加熱並錘打成厚度為約 5mm 的薄片。聽起來像是很簡單的工序,其實不然... 為了控制鋼材的含碳量 (含碳量的保留 / 流失),加熱的次數有嚴格限制;而且「玉鋼」的硬度在其續漸冷卻時會有所改變。只有經驗老到的刀匠才能準確把握施錘力度的變化,在限定的加熱次數下將「玉鋼」打鍊成厚薄均一的薄片。
鋼片成形後,刀匠會用水將其急速冷卻。含碳量足夠的部份會自然碎落,作為製刀的材料。刀匠要對鋼片的溫度和用水的份量有極準確的把握,才能夠收集到含碳量合適的材料。餘下的部份,刀匠會留待將來再用。
以現代材質學的角度來看,這個步驟算是刀匠控制鋼材含碳量的手法。
第二步. 「小割」 (Kowari)
將鋼料打碎成 2 到 3 cm 長短的細塊。不碎的部份就是含碳量過低,有些刀匠會用這個來製作刀劍的「芯鐵」。
第三步. 製作燒台
燒台將會成為刀身的一部份,所以必需以優質的「玉鋼」製造。(燒棒不是刀身部份,可以用任何鋼料製作。)
第四步. 「積重」 (Tsumikasane)
將「小割」工序所得的碎鋼塊一層一層的焊接在燒台之上,如此熱力就可以均勻傳遞。鋼塊的熱黏性對焊接的效果有決定性的影響,而熱黏性則取決於鋼材的純度和含碳量,所以選用「玉鋼」和進行第一步的「水挫」工序是必要的。
不同的刀工流派有不同的焊接方式... 平行排列的焊接稱為「短冊鍛」,交差排列的稱為「拍木鍛」,十字形排列的稱為「木葉鍛」或「十文字鍛」。
以鍛造一支「刀」(「打刀」) 為例,就需要積聚約 2 到 3 kg 的鋼材。
第五步. 「積沸」 (Tsumiwakashi)
將「積重」工序辦好的物料放回爐火,以確保鋼料能夠完全焊合。為確保鋼料與空氣完全隔絕 (以免爐火消耗鋼材中的含碳量) 和容許細慢而均勻的熱力處理,置入爐火前刀匠會將鋼料用沾滿泥汁和稻草灰燼的和紙將鋼料緊緊包好。刀匠必需小心掌握爐火的溫度和加熱的時間。
第六步. 折返鍛鍊
日本古時一直未有機會發展高溫鍊爐的技術,要鍊製均質的刀劍就非常困難。為克服如此問題,唯有應用「折返鍛鍊」的技術。
將「積沸」工序辦好的鋼料返複折疊,重回焊接,只消重複 10 次,就可以造出有 1024 層的鋼材 (2 的 10 次方);層次愈多,鋼材中的碳和各種成份就會更加均一,鐵晶體也會更細緻,製成品的強度亦會較高。
(註:不過層次太多的話,即代表鋼材在鍊爐中的時間太長,鋼材中的碳含量亦會流失太多,製成品的硬度就會受到影響,鋒利程度亦會有所限制。一般來說,日本的刀劍通常不會經過 15 次以上的折返鍛鍊。)
在「折返鍛鍊」期間,不斷的錘打會令鋼材中一大部份的雜質化為火花飛走。雜質是鋼材的「強度弱點」,損害往往由「強度弱點」開始,慢廷至材質的整體,成為全面的損壞。「強度弱點」的數目愈少,慢廷破壞的機會也隨之減少。所以,鋼材愈純淨,其強度和韌性就會愈高。
世界各地以高溫鍊爐製成的刀劍,成形後都會有鐵晶體肥大的問題。根據熱力學的解譯,在高溫鍊製過程中,細少的鐵晶體為減少其數目 (減低總表面積),會自行互相結合,重組成數目較少,體積較大的鐵晶體。如此一來,鋼材的強度就會受到影響。所以,以高溫鍊爐製成的刀劍在焠火之後 (即是將白熱的鋼鐵投到水 / 油中冷卻),必須重新置回低溫爐火數小時,令細少的鐵晶體在原有的晶體之間重新結晶,回復強度和韌性。不過,長時間的爐火鍛鍊又會令碳含量過份流失,影響製成品的表面硬度和鋒利程度。
相對於西方的刀劍,以低溫鍊爐 (低於攝氏 1000 度) 鍊製的日本刀,鐵晶體一直能夠保持在細密的狀態,所以焠火之後根本就不用回火,進一步減少碳份的流失,而硬度、強度和韌性都能夠保持。
此外,經過「折返鍛鍊」的刀劍會出現有如松木紋一般的表面紋理 (「地肌」),美觀之極。
(註:有利必有弊。高溫鍊爐中的鋼材較軟,較易打造成形;低溫鍊爐中的鋼材較硬,較難打造,甚至不是個人的體力所能應付。如果折返層不能完全焊合,就會成為潛在的裂口,變成完成品的瑕疪。所以,一般打造過程中,刀匠會緊持鋼材,並發號司令,由兩三名體壯力健的弟子從旁以長柄大錘敲打。換句話說,製作日本刀是人力集約的工事,以血汗換取質素的偉大藝術。)
第七步. 「造邊」
日本刀鋒利而又不易彎曲,即是擁有 "剛硬" 的特性。
同時,日本刀又不易折斷,即是擁有 "柔韌" 的特性。
集剛柔兩性於一身,日本刀如何做到呢?
有別於世界各國的刀劍,日本刀並非由一塊鋼材打造而成,而是由一層剛硬的「皮鐵」(Kawatetsu) 包裹著另一柔韌的「芯鐵」(Shintetsu),焊合而成。「皮鐵」由含碳量較高的「玉鋼」經 10 到 15 次的「折返鍛鍊」製成,而「芯鐵」則以由含碳量較低的「庖丁鐵」(或用低碳生鐵,或用含碳量低的「玉鋼」) 經 5 到 6 次的「折返鍛鍊」製成。
如此的組合,日本刀就可以做到剛柔同體了。
不同的刀工流派採用不同的鋼料分佈方式,有的更會加上硬度更高的「刃鐵」(Hatetsu),硬度更低的「棟鐵」(Munetetsu),或採用經折疊卻沒有焊合的雙層「芯鐵」。
第八步. 「素廷」
將「造邊」工序準備好的混合鋼材打造成長條形,成為刀身的基本形狀。
第九步. 打造「切先」
為確保「切先」與刀身有同樣的混合鋼材分佈,也為了得到通順的表面紋理,刀匠會將刀尖斜斜切去一段 (尖角在邊鋒的位置),再以小錘將尖角打造成向後的彎弧,成為「切先」。刀匠鍛造「切先」的時候,鋼材處於高溫狀態。焠火過後 (即是將刀身放到水中冷卻),「鎬」的部份遇冷收縮,「刃」的晶體卻會彭脹,所以「鋩子」會向「棟」的方向返縮。製作「切先」是最考究手工的步騾,所以由製成品的「切先」可以看出刀匠本身的功力。
第十步. 「火造」
以小錘將刀身各部份打造成形和修正。
第十一步. 「燒入」
最後的火鍛工序。刀匠用粘土、木炭粉和磨刀石的粉末調製「燒刃土」(Yakibatsuchi)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成份和調製法),再將成形的刀身用「燒刃土」包封。「刃」的範圍用土較薄,「鎬地」和「棟」的範圍用土較厚。基本上,「燒刃土」的分佈可以由完成品的「刃文」看出一點。
泥封好的刀身會被放到攝氏 750 至 760 度的爐火之中。刀匠由爐火的顏色以確認溫度,若溫度高於攝氏 800 度以上,完成品就會出現鐵結體肥大的現象,影響強度。
經過特定的加熱時間,刀匠就會將刀身移離爐火,再放到水中急速冷卻,即是 "焠火"。(焠火的水溫、水源、手法、添加物等都被各派刀工視為最大的秘密。) 因為「燒刃土」厚薄不一的關係,「刃」的冷卻速度遠較「鎬地」和「棟」為快,所以「刃」的硬度會遠較「鎬地」和「棟」的硬度為高。亦因為急冷的緣故,「刃」的鐵晶體會發生異變,體積變大,所以焠火之後刀身會進一步向後彎曲。這個情況有別於上述的 "晶體肥大" 的問題,焠火後「刃」的鐵晶體數目不變,只是每一個晶體的體積變大而已。情況好比清水結冰之後密度變小,體積變大一樣。
第十二步. 其他
再經過初步的打磨、開「目釘穴」、銼「鑢目」、刻「銘」等工序後,刀匠的責任可以說是到此為止了。一般來說,日本刀的「研磨」、造鞘、金銀裝飾、卷柄等工序另有專人負責,不是刀匠的工作範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 分類法則
日本刀通常以其出品年代、長短、用途、生產地、設計風格或流派傳法作分類。
出品年代的分類
「上古刀」
日本「平安」(Heian) 時代末期以前生產的刀劍,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古刀」(Kotou)
出自「平安」時代末期至「室町」(Muromachi) 時代的「天正」(Tensyou) 期,即約 400 到 1000 年前製成的刀劍,當中包括「平安」、「鎌倉」(Kamakura)、「南北朝」(Nanbokutyou)、「室町」和「安土桃山」時代的日本刀。(「安土桃山」時代的「慶長」(Keityou) 期為「古刀」到「新刀」的過渡期。)
「新刀」(Shintou)
「安土桃山」時代的「慶長」期至「江戶」(Edo) 時代末期 (即是「幕末」,Bakumatsu),即約 240 到 400 年前製成的刀劍。相對於「古刀」,「新刀」的價值較低,暫時亦未有被定為日本國寶的「新刀」。「新刀」一詞出自「江戶」中期「神田勝久」著作中 "新刃銘盡" 的說法,即代表新材料、新製鍊法的應用。因為長達百年的戰亂,「新刀」多以大量生產為前題,當中不乏粗製濫造之作,更有不少精湛的「古刀」鍊製技術從而失傳。「古刀」時期,刀工多留守在固定的地區 (多為鋼鐵生產地),所以製成品保留著地區性的鋼鐵紋理特徵 (例如「地肌」);到了「新刀」時代,刀匠則移居大城市,以大量生產的鋼料為材,所以製成的刀劍上不留地區性的紋理特徵。「古刀」時期「一刀工一傳法」的傳統,在「新刀」時期有所變化,刀匠除了應用自己所學的「傳法」外,亦會以其他流派的手法製刀,所以「新刀」多不會留下確實的「流派」特微,卻會有個別刀匠的「個人」風格。「新刀」與「古刀」最大的分別在於「鋩子」(Boushi) 的形態,比方說,一支具有「亂刃」刃文的「古刀」,其「鋩子」勢必也是「亂刃」;一支具有「亂刃」刃文的「新刀」,其「鋩子」卻可能會是「直刃」。
「新新刀」(Shinshintou)
「幕末」/「明治維新」(Mejiishin) 時代製成的日本刀,約有 90 到 240 年的歷史。「新新刀」多偏重於復古,有的集「新刀」和「古刀」鍛鍊法之大成,有的以過往「新刀」/「古刀」的名作為模仿目標,有的則廷續「古刀期」的「一刀工一傳法」的傳統。「天明大飢饉」(1783 年) 加上歐美艦隊的威脅,令當時日本國內出現恐慌,人們對刀劍武器的需求亦增加了。到了「寬政」時期 (1789 年),「新新刀」的生產更到達其頂峰。附有不規則「刃文」(「亂刃」) 的「新新刀」,「亂刃」多由「刃區」開始 (相對於大多數的「新刀」,不論「刃文」是「直刃」還是「亂刃」,在「刃區」一帶的「刃文」都會保持直身)。「新新刀」的表面「地肌」也沒有地域性的紋理特徵 (因為應用大量生產的鋼鐵為材料),「地」多作反光打磨。刀身的形態可以分為兩大風格,一是模仿「古刀」的大彎度,一是帶濃烈 "武骨" ,被稱為「勤王刀」的闊刃低彎設計。
「現代刀」(Gendaitou)
近代的作品。
長短的分類
(註:以下的長短分類方法由現時日本的「銃砲刀劍類所持等取締法」制訂,與各派學術性長短分類法或有不一。)
「刀」(Katana)
刃長為 60 cm 以上的刀劍。
「脇差」(Wakizashi)
刃長為 30 cm 到 60 cm 的刀劍。
「短刀」(Tanto)
刃長為 30 cm 以下的刀劍。
用途的分類
「太刀」(Tachi)
專為騎兵戰而設。一般較「刀」為長,刀身彎度亦較高。「太刀」沒有硬性規定的佩帶方式,不過,為了方便騎兵抽刀砍殺地面上的敵人,「太刀」一般會以邊鋒朝下的方式佩帶,並吊在腰帶以下。若「切先」上指,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太刀」的「銘」就在刀身的右面。
「刀」(Katana)
專為步兵戰而設。一般較「太刀」為短,刀身彎度亦較低。為求達到最快的拔刀速度,傳統上「刀」會以邊鋒朝上的方式佩帶,刀鞘插在腰帶裡。若「切先」上指,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刀」的「銘」就在刀身的左面。
生產地的分類 (又稱「五畿內七道」分類法)
「畿內」
包括「山城」(京都)、「大和」(奈良)、「攝津」(大阪)、「河內」(大阪) 和「和泉」(大阪) 生產的刀劍。
「北陸道」
包括「若狹」(福井)、「越前」(福井)、「加賀」(石川)、「越中」(富山)、「越後」(新潟)、「能登」(石川) 和「佐渡」(新潟) 生產的刀劍。
「東山道」
包括「近江」(滋賀)、「美濃」(岐阜)、「飛驒」(岐阜)、「信濃」(長野)、「上野」(群馬)、「下野」("枙" 木)、「陸奧」(青森.岩手.宮城.福島) 和「出羽」(秋田.山形) 生產的刀劍。(註:"枙" 字中的 "巳" 字應改為 "万" 字。)
「東海道」
包括「伊賀」(三重)、「伊勢」(三重)、「志摩」(三重)、「尾張」(愛知)、「三河」(愛知)、「遠江」(靜岡)、「駿河」(靜岡)、「伊豆」(靜岡)、「甲斐」(山梨)、「相模」(神奈川)、「武藏」(東京.埼玉)、「安房」(千葉)、「上總」(千葉)、「下總」(千葉) 和「常陸」(茨城) 生產的刀劍。
「山陽道」
包括「播磨」(兵庫)、「備前」(岡山)、「美作」(岡山)、「備中」(岡山)、「備後」(廣島)、「安芸」(廣島)、「周防」(山口) 和「長門」(山口) 生產的刀劍。
「山陰道」
包括「丹波」(京都.兵庫)、「丹後」(京都)、「但馬」(兵庫)、「因幡」(鳥取)、「伯耆」(鳥取)、「出雲」(島根)、「石見」(鳥取) 和「隱岐」(島根) 生產的刀劍。
「南海道」
包括「紀伊」(三重.和歌山)、「淡路」(兵庫)、「阿波」(德島)、「讚岐」(香川)、「伊予」(愛媛) 和「土佐」(高知) 生產的刀劍。
「西海道」
包括「筑前」(福岡)、「筑後」(福岡)、「豊前」(福岡)、「豊後」(大分)、「肥前」(佐賀.長崎)、「肥後」(熊本)、「日向」(宮崎)、「大隅」(鹿兒島) 和「薩摩」(鹿兒島) 生產的刀劍。
風格 / 傳法的分類 (又稱「五傳」分類法)
「山城傳」
全盛於「平安」和「鎌倉」時期。「地肌」為帶有「地沸」的「小 "杠" 目地肌」。「刃」多為輕微「沸出來」,並帶有「直刃」基調,包括「直丁子」、「小亂刃」、「小丁子」等。「"動"」和「地沸」的形態有「金筋」、「地景」、「二重刃」、「打 "chinoke"」、「湯走」等。「鋩子」可以是「大丸」或「小丸」,不過紋理返縮多較淺。
(註:"杠" 字應為上 "木" 下 "工"。)
(註:"動" 字應加上 "人" 部。)
刀工流派包括--
山城國:三一派、五一派、綾小路一派、粟田口一派、來一派、埋忠明壽、水心子正秀
攝津國:來國長、井上真改、月山貞一
和泉國:加賀四郎資正
相模國:國綱
武藏國:大慶直胤
近江國:中堂來光包
丹波國:"帛" 國俊 (註:"帛" 字中的 "巾" 字應改為 "田" 字。)
備前國:雲類
備中國:古青江、中青江
豊後國:了戒
因幡國:濱部壽格
肥後國:延壽一派、忠吉一門
「大和傳」
歷史最尤久的 "傳法",設計偏重於實用性。刀身較厚,不過「鎬地」被削薄,以保持合適的重量。「地肌」以「"証" 目肌」為主。「刃」多為「沸出來」而帶「直刃」基調,例如「互目」、「小丁子」等。「"動"」的形態有「二重刃」、「打 "chinoke"」、「掃掛」等,而紋理不會侵入「地」的範圍。「鋩子」有「火焰」、「掃掛」、「燒詰」等款式。「切先」的「沸」晶體較其他部份明顯。
(註:"証" 字應以 "木" 部換去 "言" 部。)
(註:"動" 字應加上 "人" 部。)
刀工流派包括--
大和國:千手院一派、保昌一派、手搔一派、尻懸一派、當麻一派、金房一派
山城國:長谷部國重
攝津國:陸奧守包保、月山貞一
備後國:三原
紀伊國:入鹿、南紀重國
美濃國:志津、直江志津、赤阪千手院
越前國:淺古當麻
加賀國:友重
周防國:二王
阿波國:海部
筑前國:金剛兵衛
薩摩國:波平
「備前傳」
發展歷程極長的一個 "傳法",刀劍特性 (尤其是「刃」的設計) 得到很充份的發展。「平安」時代至「鎌倉」初期,「刃」多為輕微「沸出來」的「小亂刃」或「小丁子刃」(跟「山城傳」相當相似)。「鎌倉」中期開始有「"勼" 出來」的「刃」,「刃文」上落較大 (「頭」與「谷」的距離較遠),有「大丁子」、「重花丁子」、「大房丁子」等花式,「地肌」多為「"杠" 目肌」,「地」上有「映」。「鎌倉」末期「刃文」的「腰」轉闊,有「逆丁子」、「重花丁子」、「片落互目」、「蛙子丁子」等式樣... 一直發展下去,都是以多花樣的「亂刃」/「丁子」為主,「地」上或有「映」。
(註:"勼" 字中的 "九" 應改為 "匕"。)
(註:"杠" 字應為上 "木" 下 "工"。)
刀工流派包括--
備前國:古備前、福岡一文字、吉岡一文字、正中一文字、古長船、"帛" 田、兼光、長義、大宮、元重、吉井、小反、應永備前、末備前、新刀祐定 (註:"帛" 字中的 "巾" 字應改為 "田" 字。)
攝津國:二代國助、一竿子忠綱、大阪石堂
大和國:筒井紀充
備中國:片山一文字
武藏國:江戶石堂
筑前國:福岡石堂
「相州傳」
「鎌倉」末期,有不少「山城傳」和「備前傳」的名刀工遷移到「相州」,成為了「相州傳」的開發者。換句話說,「相州傳」其實是「山城傳」和「備前傳」夾雜的 "傳法"。「相州傳」最大的特色,就是「沸」晶體較果比其他 "四傳" 來得更強。「鎌倉」末期至「南北朝」初期,「刃」的闊度較高,流行「大亂」、「濤亂」、「流砂」等式樣,「地肌」以含「地沸」的「板目肌」為主,有「金筋」、「稻妻」等「"動"」形。到「南北朝」時代,「刃」的闊度大大減少了,「鋩子」多為「沸出來」,有「皆燒」、「亂邊」、「一枚」等形式。「南北朝」末期至「室町」時代,「相州傳」作品的特色與新興的「美濃傳」混淆,令「相州傳」漸漸末落。當時「地肌」仍是以「板目肌」為主。
刀工流派包括--
山城國:信國、長谷部國重
相模國:鎌倉一文字助真、新藤五國光、正宗、貞宗、廣光、秋廣、末相州、小田原相州
美濃國:兼氏
越中國:則重
長門國:長門左
筑前國:左
筑後國:大石左
肥前國:平戶左
「美濃傳」
「五傳」中最 "年輕" 的一傳,由「山城傳」刀工發展而成。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不同形式的「刃文」和「鋩子」可以在同一支刀身上出現。一般而言,「刃」都是「"勼" 出來」結構,不過較早期「兼氏」、「兼重」的作品或會有「沸出來」的「刃」。「刃文」種類豐富,更有「美濃傳」獨有的「兼房亂刃」。「"動"」的形態有「砂流」、「二重刃」、「金筋」和「稻妻」。「地肌」主要為「板目肌」,或帶「映」,部份作品有「白氣」現象,近「鎬地」處或有「"証" 目肌」的表現。「鋩子」有「掃掛」、「尖」等,亦有「美濃傳」獨有的「地藏」形態。
(註:"勼" 字中的 "九" 應改為 "匕"。)
(註:"動" 字應加上 "人" 部。)
(註:"証" 字應以 "木" 部換去 "言" 部。)
刀工流派包括--
山城國:平安城長吉、伊賀守金道系
攝津國:大阪丹波
和泉國:加賀四郎資正
伊勢國:村正、大道
尾張國:政常、信高
美濃國:志津、金重、關七流、壽命、善定、兼房、岩捲
陸奧國:長道
越前國:越前關
加賀國:加賀關、陀羅尼勝國
安芸國:輝廣
因幡國:兼先
薩摩國:伊豆守正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5 擺設方式
太刀的擺設
「太刀」有特定的安置架,以刀尖向上,刀柄向下,邊鋒向內的方式擺設。
刀的擺設
「刀」與「脇差」 (有時連同「短刀」) 常被放在同一個安置架上。「刀」應該置於下層而「脇差」置於上層。因為傳統上,武士出門之前,先會將「脇差」插在腰帶裡,然後用右手提著「刀」,走到屋戶的玄關處穿上鞋子以後,才再將「刀」插在腰帶裡。擺設方式以邊鋒朝上為一貫做法。此外,傳統禮貌上,刀柄必需向左擺設,以表示無威脅性 (刀柄向右的話,即表示可以用右手拔刀,隨時出鞘傷人)。
(註:日本武士只會把「刀」佩帶在左腰 {「短刀」除外,尤其是為配合盔甲的「馬手指」(Metezashi) 短刀},是為了方便以右手拔刀。另外,碰撞武士的刀鞘,會被視為不禮貌 {以前有不少決鬥亦由此而起!}。如果武士們都能把「刀」帶左面,即使有兩個武士在狹巷相遇,他們的刀鞘也不會互相碰觸。《當然,還要人人都遵守 "左上右落" 的道路規則!》)
(註:日本武士到友人的家中探訪,先會在玄關把「刀」解開,然後用右手提著,再進入屋內。用左手提「刀」進入屋戶表示可以隨時用右手拔刀,是不信任的表現。除非有合理的原因,否則也會被視為不禮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6 鑑賞禮儀
鑑賞刀劍時一定要顧及在場人仕的安全,亦要儘量避免刮花損害刀劍。絕不能像打仗般橫刀大馬的胡來!
先在安全的位置坐好。用兩手將刀劍托起,然後鞠躬敬禮,以表示對 (已故) 刀匠的敬意和對古物的尊重。
用左手緊握刀鞘,鞘底向前;右手持柄,逆刃反握 (即是「刃」朝向右掌虎口的方向)。保持「刃」向上,先輕輕拔出一小段刀身,以確保刀身沒有卡緊在鞘內。刀身若果卡緊,一次過強行拔出會令刀身失控飛出,危害自己和他人。
慢慢的,但毫不停留的把刀身拔出至「切先」的部份。若果中途有所停留,刀身的表面或者刀鞘的內部可能會被刮花。拔刀時,要避免刀身兩面和邊鋒與刀鞘內側接觸,只有「棟」抵著鞘邊就可以了,以防刮花刀身或鞘內。
「切先」先支撐在「鯉口」(刀鞘開口的部份),再慢慢將全過刀身移離刀鞘。
先將刀鞘放在一旁,再慢慢鑑賞刀劍。
鑑賞刀劍時,「切先」與「刃」絕對不可以朝向他人。若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鑑賞「太刀」應先從其右面開始,「刀」則從左面開始 (即是先鑑賞刻有「銘」的一面)。避免接觸刀身的表面,令手上油脂弄刀身,又破壞原有的防銹油層。也不應該太多言語,令口沫沾上刀身,引起銹蝕。日本古時的武士身上常備「懷紙」,有些武士在鑑賞刀劍前先用口咬著一片「懷紙」,為的就是防止刀身沾上口沫。
如果要將出了鞘的刀劍交到另一人手上,先把刀身垂直,「切先」向上,「刃」朝向自己,才可以將刀柄交到別人的手裡。在未能確認別人能否緊握刀柄之前,千萬不能放手。
若要鑑賞「中心」部份,一定要先徵求刀主的同意。為安全計,可以先將刀身納回刀鞘,才移除「目釘」和手柄,鑑賞「中心」部份。
若要納刀回鞘,先用刀鞘的「鯉口」支撐著「切先」底部,同樣避免刀身兩面和刃鋒接觸刀鞘內側,再讓刀身慢慢滑回刀鞘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7 登錄証和鑑定証
根據日本的「銃砲刀劍類所持等取締法」(簡稱「銃刀法」),所有日本刀都必需領有由縣政府的「教育委員會」發出的登錄證。除了持有人的資料外,登錄證亦記錄了日本刀的類別、長短、「目釘穴」數目、銘文等,有一定的鑑定作用。沒有登錄證的刀劍一律被禁止在日本買賣,而且刀劍的持有人也會受到懲罰。
此外,收藏家亦可以將刀劍送往一些專業機構作鑑定,並為刀劍辦理鑑定証。以下為日本認可的鑑定機構:
- 日本美術刀劍保存協會 [聯絡電話:(東京) 03-3379-1386)]
- 日本刀劍保存會 [聯絡電話:(東京) 03-3305-08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8 簡單保養
為了防止銹蝕,每隔一兩個月就要為刀劍做一些保養工夫。
上圖為一些典型的刀劍保養工具:
丁子油
重質植物油,適用於各類刀劍。途在表面以隔絕空氣,有防銹的效果。
奉書紙
優質柔軟的奉書紙,亦有人用優質的絨布代替 (註:切勿使用動物的皮革,因為製皮是時候會留下酸性,引起銹蝕)。奉書紙用來抹走舊有的丁子油,和用來塗抹新的油層。(註:不要將丁子油直接倒在刀身上。其實,薄薄一層的丁子油己經具有極佳的防銹效果,太多反而會弄刀鞘和其他部份。)
「目釘拔」(Mekugi)
尖柄小鎚,用來拔除釘緊手柄和刀身的「目釘」,將刀身拆離手柄,以清理「中心」部份。
「打粉」(Uchiko)
千萬不要用「打粉」來打磨刀劍的表面!有別於多數人的誤解,「打粉」的功用其實是為了協助抹除殘留在刀身上,已經老化的防銹油層。只消在刀身上輕敲兩下,再用一張全新的奉書紙輕輕一抹,就可以抹除舊有的丁子油。傳統上「打粉」是磨刀細石的粉末集合而成,不過近來亦有用動物骨粉代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9 上古刀鑑賞
「平安」(Heian) 中期以前
--「延曆」(Enriyaku) 十三年 (公元 794 年) 到「寬和」(Kanna) 二年 (公元 986 年)
「平安」時代末期之前的刀劍被歸類為「上古刀」,刀形有別於常見的日本刀,或為直刃,或帶雙鋒。「上古刀」極為罕有,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年代包括:
延曆 (Enriyaku)、大同 (Daidou)、弘仁 (Kounin)、天長 (Tenchyu)、承和 (Jyuwa)、嘉承 (Kashyu)、仁壽 (Ninju)、齊衡 (Saikou)、天安 (Tenan)、貞觀 (Jyukan)、元慶 (Gangyu)、仁和 (Ninna)、寬平 (Kanpyu)、昌泰 (Shyutai)、延喜 (Engi)、延長 (Enchyu)、承平 (Jyuhei)、天慶 (Tengyu)、天曆 (Tenriaku)、天德 (Tentoku)、應和 (Ouwa)、康保 (Kouhou)、安和 (Anna)、天祿 (Tenroku)、天延 (Tenen)、貞元 (Jyugen)、天元 (Tengen)、永觀 (Eikan)、寬和 (Kan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太刀鑑賞
「平安」(Heian) 末期
--「永延」(Eien) 元年 (公元 987 年) 到「壽永」(Juei) 二年 (公元 1183 年)
政治混亂,武士階級爭奪政權的時代。當時戰事以騎兵戰為主,所以,由「上古刀」/「毛拔形太刀」進化而成,比較適合馬上應用的「太刀」,成為了戰場上的主流武器。
這時的「太刀」刃長約 75 到 80 cm 左右。相對於較後期的刀劍,「中心」部份比較短。「切先」闊度明顯小於刀身,稱為「小切先」(Kokissaki)。刀身在「刃區」附近有極急切的彎度,但刀身本身的彎度卻不大。較流行的「刃文」有「小亂刃」(Komidareba)。
除了「小切先」以外,當時亦出現過一種名為「"Kamasu" 切先」的狹長刀尖設計。不過由於其「鋩子」不易燒製成形,「"桶"」的加工亦相當困難,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註:"桶" 字應該為 "木" 部加 "通"。)
自日本的「後三年之役」(1083 到 1087 年) 開始,「薙刀」(Naginata) 一類的長柄大刀亦出現於戰場,與「太刀」一同作為騎兵戰的主流兵器。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古刀」。
常見的裝組方式
年代包括:
永延 (Eien)、永祚 (Eiso)、正曆 (Syuriaku)、長德 (Chyutoku)、長保 (Chyuhou)、寬弘 (Kankou)、長和 (Chyuwa)、寬仁 (Kanin)、治安 (Jian)、萬壽 (Manju)、長元 (Chyugen)、長曆 (Chyuriaku)、長久 (Chyukiu)、寬德 (Kantoku)、永承 (Eishyu)、天喜 (Tenki)、康平 (Kouhei)、治曆 (Jiriaku)、延久 (Enkiu)、承保 (Jyuhou)、承曆 (Jyuriaku)、永保 (Eiho)、應德 (Outoku)、寬治 (Kanji)、嘉保 (Kahou)、永長 (Eichyu)、承德 (Jyutoku)、康和 (Kouwa)、長治 (Chyuji)、嘉承 (Kashyu)、天仁 (Tennin)、天永 (Tenei)、永久 (Eikiu)、元永 (Genei)、保安 (Houan)、天治 (Tenji)、大治 (Daiji)、天承 (Tenjyu)、長承 (Chyujyu)、保延 (Houen)、永治 (Eiji)、康治 (Kouji)、天養 (Tenyou)、久安 (Kyuan)、仁平 (Ninpei)、久壽 (Kyujiu)、保元 (Hougen)、平治 (Heiji)、永曆 (Eiriaku)、應保 (Ouho)、長寬 (Chyukan)、永萬 (Eiman)、仁安 (Ninan)、嘉慶 (Kaou)、承安 (Shyuan)、安元 (Angen)、治承 (Jishyu)、養和 (Youwa)、壽永 (Jiuei)
主要刀工:[地域 / 刀工流派 / 刀匠]
山城國 (京都) <三> 宗近 <五> 兼永
大和國 (奈良) <古千手院> 行信
伯耆國 (鳥取) 安綱
備前國 (岡山) <古備前> 友成、正恒、包平、助平
備中國 (岡山) <古青江> 守次
筑後國 (福岡) <三池> 光世
薩摩國 (鹿兒島) <古波平> 行安
「鎌倉」(Kamakura) 初期
--「元曆」(Genriaku) 元年 (公元 1184 年) 到「寬喜」(Kanki) 三年 (公元 1231 年)
「源賴朝」的「鎌倉幕府」與京都公家之間的權力鬥爭頻繁,而幕府本身亦常有內部紛爭,所以全國對武器的需求大大增加。
隨著時代的發展,刀劍設計變得更加粗豪。「切先」有續漸被加大的發展傾向。刀身的彎度上移,分佈在刀身本身,這種設計稱為「腰返」(Koshizori)。「刃文」方面,「直刃」、「小亂刃」和「小丁子亂」(Kotyoujimidare) 都十分流行,不過有「沸出來」結構的「刃」到這時仍未出現。當時的刀劍刃長多在 80 cm 左右。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古刀」。
常見的裝組方式
年代包括:
元曆 (Genriaku)、文治 (Bunji)、建久 (Kenkiu)、正治 (Shyuji)、建仁 (Kennin)、元久 (Genkiu)、建永 (Kenei)、承元 (Jyugen)、建曆 (Kenriaku)、建保 (Kenpou)、承久 (Jyukiu)、貞應 (Jyuou)、元仁 (Gennin)、嘉祿 (Karoku)、安貞 (Antei)、寬喜 (Kanki)
主要刀工:[地域 / 刀工流派 / 刀匠]
山城國 (京都) <粟田口> 國友、久國、國安
大和國 (奈良) <古千手院> 力直
出羽國 (山形) 月山
伯耆國 (鳥取) 有綱
備前國 (岡山) <古一文字> 則宗、助宗 <福岡一文字>吉房、延房 <末古備前>吉包
備中國 (岡山) <古青江> 貞次、恒次、正恒 (大多失去銘文)
周防國 (山口) <古二王> 清綱
豊後國 (大分) 行平 (大多失去銘文)
薩摩國 (鹿兒島) <古波平> 行安
「鎌倉」(Kamakura) 中期
--「貞永」(Jyuei) 元年 (公元 1232 年) 到「弘安」(Kouan) 十年 (公元 1287 年)
日本的「承久之亂」(1221 年) 以後,「北」(Houjyou) 一族掌握了「鎌倉幕府」的控制權。因為武士專政,所以尚武的風氣十分興旺,令刀劍的需求無形中增加了。
應幕府的邀請,「山城國」的「粟田口國綱」、「備前國」的「三郎國宗」和「福岡一文字助真」等刀工都遷移到「鎌倉」去,令「鎌倉」一度成為日本全國刀劍的生產中樞。
受到尚武的風氣和武士口味的影響,「太刀」的結構明顯較以往更為穩實和粗豪。刀身較闊,整體的闊度甚為平均。「切先」闊度較大,通常不會比刀身其他部份窄很多,甚至出現了「豬首切先」(Ikubikissaki) 一類特別闊厚的「切先」設計。「中心」部份則較以往的刀劍為長。刀身彎度再進一步向上方分佈,為「腰返」設計。刀身厚度亦較高。被譽為最適用於砍劈的「蛤刃」結構 (即是凸弧形的刀身結構) 在這時出現了。「刃文」設計愈見精美複雜,流行的有「備前國」刀工「福岡一文字」的「大房丁子」(Oobusatyouji)、「重花丁子」(Jiukatyouji) 等。
「太刀」以外,刀工亦開始生產優質的短刀。刃長約為 25 cm 左右。刀身結構多為平刃 (稱為「平造」{Hiradukuri}) 和凹弧刃 (稱為「內反」{Uchizori} 或「筍反」{Takenokozori})。「內反」結構其實是由「平造」的刀身向內打磨而成。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古刀」。
年代包括:
貞永 (Jyuei)、天福 (Tenpuku)、文曆 (Bunriaku)、嘉禎 (Katei)、曆仁 (Riakunin)、延應 (Enou)、仁治 (Ninji)、寬元 (Kangen)、寶治 (Houji)、建長 (Kenchyu)、康元 (Kougen)、正嘉 (Shyuka)、正元 (Shyugen)、文應 (Bunou)、弘長 (Kouchyu)、文永 (Bunei)、健治 (Kenji)、弘安 (Kouan)
主要刀工:[地域 / 刀工流派 / 刀匠]
山城國 (京都) <粟田口> 國綱、吉光 <來> 國行、國俊 <綾小路> 定利
大和國 (奈良) <千手院> 力王
陸奧國 (青森) 寶壽
備前國 (岡山) <福岡一文字> 吉房、助真 <片山一文字> 則房 <備前三郎> 國宗 <古長船> 光忠、長光 <帛田> 守家 (註:"帛" 字中的 "巾" 字應改為 "田" 字。)
備中國 (岡山) <古青江> 助次 <中青江> 恒次、次吉
周防國 (山口) <古二王> 清綱
(註:相傳「山城國」的「來」派原是朝鮮半島的刀工。)
「鎌倉」(Kamakura) 末期
--「正應」(Shyuou) 元年 (公元 1288 年) 到「元弘」(Genkou) 三年 (公元 1333 年)
「文永.弘安之役」(1274 到 1281 年),亦即是蒙古人侵襲日本的戰役 (簡稱「蒙古襲來」),令日本人意識到傳統的長刀重甲,單打獨鬥的騎兵戰術根本就不是蒙古人高機動騎射集團的對手。
為了配合新編成的輕裝甲 (低負重) 高機動部隊,「太刀」的設計偏向針對輕型裝甲。刀身重量減輕,「蛤刃」的弧度減少 (變薄)。
「切先」形式方面,當時人們發現損壞了的「豬首切先」不容易修補,修補過後「鋩子」又會失丟,所以當時的「切先」形式改為以「大切先」為主。相對於「豬首切先」,「大切先」比較長,闊度略減,適合砍劈和突刺的用途。
刀劍外形頗像「鎌倉」初期的「太刀」,不過「切先」較大,刀身較闊較薄,刀身彎度更進一步向上方分佈。
「刃文」設計亦受到戰亂的影響,轉而著重於實用性。「大房丁子」、「重花丁子」等花巧 (卻容易受損) 的設計漸漸被淘汰。當時刀匠發現「直丁子」(Sugutyouji)、「片落互目」(Kataochigunome) 等新式「刃文」,在刀劍砍劈受損時,可以局限邊鋒碎裂的範圍。而且,因為「刃」(硬度高,卻容易碎的鋼料) 佔刀身的闊度不多,所以刀身可以保持有足夠的高韌度物料,以支持全刀的抗折斷能力。
有別於以往的刀劍,「"桶"」離開「切先」常常預留了一些距離。這個做法容許修補刀劍時,可以將「切先」改低,而不影響「"桶"」的完整性。(註:改低「切先」還是會令刀劍失去「鋩子」。) (註:"桶" 字應該為 "木" 部加 "通"。)
此外,這時亦出現了一種單斜邊開鋒,較為便於維修的「片切刃造」太刀,形式異常獨特。
隨著鍊刀技術的進步,有「沸出來」特徵的刀劍終於出現了。「刃」夾雜了粗細兩種鐵晶體,所以強度能更進一步的提高。
「地景」、「金筋」、「稻妻」等表面紋理 (「"動"」) 亦在這時出現了。(註:"動" 字應加上 "人" 部。)
人們對短刀的需求亦有所增加,尤其是為配合甲冑,佩帶於右腰的「馬手指」(Metezashi,又稱「右手指」) 短刀。「馬手指」的「中心」略帶彎度。由於有穿刺敵人甲冑空隙的用途,所以刀身比較狹窄。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古刀」。
年代包括:
正應 (Shyuou)、永仁 (Einin)、正安 (Shyuan)、乾元 (Kengen)、嘉元 (Kagen)、德治 (Tokuji)、延慶 (Engyu)、應長 (Ouchyu)、正和 (Shyuwa)、文保 (Bunpou)、元應 (Genou)、元亨 (Genkou)、正中 (Shyuchiu)、嘉曆 (Kariaku)、元德 (Gentoku)、元弘 (Genkou) (註:「元弘」之後的「正慶」 (Shyukei) 期入於「北朝」,所以不在「鎌倉」時期之列。)
主要刀工:[地域 / 刀工流派 / 刀匠]
山城國 (京都) <來> 國俊、了戒 <平安城> 光長
大和國 (奈良) <龍門> 延吉 <當麻> 國行 <尻懸> 則長 <手搔> 包永 <保昌> 貞宗
相模國 (神奈川) <新藤五> 國光、行光、正宗
近江國 (滋賀) <中堂來> 光包
越中國 (富山) <江> 則重
丹波國 (兵庫.京都) <丹波來> "帛" 國俊 (註:"帛" 字中的 "巾" 字應改為 "田" 字。)
因幡國 (鳥取) <因幡小鍛冶> 景長
備前國 (岡山) <吉岡一文字> 助吉 <古長船> 長光、景光 <"帛" 田> 真守 <鵜飼> 雲生 <古元重> 元重 <和氣> 重助 (註:"帛" 字中的 "巾" 字應改為 "田" 字。)
備中國 (岡山) <中青江> 直次
備後國 (廣島) <古三原> 正家 <國分寺> 助國
周防國 (山口) <古二王> 清綱、清永
肥後國 (熊本) <古延壽> 國村、國泰
薩摩國 (鹿兒島) <中波平> 安行、家安
「南北朝」時代
--「建武」(Kenmu) 元年 (公元 1334 年) 到「明德」(Meitoku) 四年 (公元 1393 年)
1333 年「鎌倉幕府」滅亡,公家政權重返,史稱「建武中興」。不過兩年之後政權又再一分為二,成為南北兩朝,戰禍亦從此綿延不絕。戰爭模式以集團式的戰鬥為主,亦有以大批步兵圍攻騎士的陣法。為了應付步兵的圍攻,當時就出現了騎兵專用的特長柄「大太刀」。
「大太刀」刃長 85 cm 到 1 m 不等。以闊身薄刃為主要特徵,而闊薄的平刃則稱為「大段平」(Oodanbira)。「切先」部份亦較以往的刀劍更闊大。
由於刀身奇大,攜帶不甚方便,往往要靠侍從將刀 "搬運" 到前線。到臨陣之際,侍從手持刀鞘,武士提柄拔刀,方能將過長的「大太刀」拔出鞘來。戰鬥的時候,侍從還要帶著刀鞘,走入陣中,一直追隨正在揮刀的武士!
用來對付「大太刀」的特製長槍 / 薙刀在這時出現了,令騎兵戰術續漸式微,這種限制多多的「大太刀」亦很快被淘汰出戰場。
這段期間,日本的刀工都受到「相州」的製刀風格影響,例如在「備前國」就生產了不少所謂「相傳備前」風格的刀劍。
「大太刀」流行期間,同時出現了刃長約 70 cm 左右,新品種的「打刀」(Uchigatana),用以配合「大太刀」的應用 (類似較後期「刀」與「脇差」的配對)。
此外,刃長約 35 cm,闊身平刃 (平造),刀身微彎的小型「脇差」亦流行起來。這種「脇差」稱為「延文.貞治形」(Enbun.Jyujigata)。
(註:「南北朝」尚未建立「脇差」與「短刀」的長度訂制,所以當時兩種稱呼都是相通的。事實上「延文.貞治形」常被視為有「脇差」長度的「短刀」)。
刀劍經過長年的損耗,加上後來的「德川幕府」對刀劍長度製訂了嚴格的限制,歷代收藏家 / 武士都會選擇一些優良的刀劍,改短之後再好好保存。因為「南北朝」的刀劍被視為歷代刀劍中最鋒利者,所以亦是最熱門的 "改短刀" 之一。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古刀」。
擔負大太刀的侍從
「南朝」年代包括:
建武 (Kenmu)、延元 (Engen)、興國 (Koukoku)、正平 (Shyuhei)、建德 (Kentoku)、文中 (Bunchiu)、天授 (Tenjiu)、弘和 (Kouwa)、元中 (Genchiu)
「北朝」年代包括:
建武 (Kenmu)、曆應 (Riakuou)、康永 (Kouei)、貞和 (Jyuwa)、觀應 (Kanou)、文和 (Bunwa)、延文 (Enbun)、康安 (Kouan)、貞治 (Jyuji)、應安 (Ouan)、永和 (Eiwa)、康曆 (Kouriaku)、永德 (Eitoku)、至德 (Shitoku)、嘉慶 (Kakei)、康應 (Kouou)、明德 (Meitoku)
主要刀工:[地域 / 刀工流派 / 刀匠]
山城國 (京都) 信國
大和國 (奈良) <尻懸> 則長
攝津國 (大阪) <中島來> 國長
相模國 (神奈川) 貞宗、廣光、秋廣
近江國 (滋賀) <高木> 貞宗 <甘呂> 俊長
美濃國 (岐阜) <志津> 兼氏 <直江志津> 兼友 <金重> 金重
越前國 (福井) 千代鶴國安
越中國 (富山) <江> 義弘
但馬國 (兵庫) <法成寺> 國光
石見國 (島根) 直綱
備前國 (岡山) <長船> 兼光、倫光 <長義> 長義
筑前國 (福岡) 左 <金剛兵衛> 盛高
豊後國 (大分) <古高田> 友行
肥前國 (佐賀) <平戶左> 盛廣
肥後國 (熊本) <延壽> 國村
「室町」(Muromachi) 時代
--「應永」(Ouei) 元年 (公元 1394 年) 到「文祿」(Bunroku) 四年 (公元 1595 年)
自「室町時代」開始,「太刀」續漸被較為便利的「打刀」(亦即是「刀」,Katana) 所取代。當時更有刀劍的設計介乎於「太刀」與「刀」之間,甚至有的在「中心」的底面兩邊都刻上「銘」,容許用者自行選擇用途。
以 "正常" 的「太刀」而言,設計頗為接近「鎌倉」初期的刀劍,即是刀身較窄,「切先」較細的式樣。不過,「鎌倉」初期「太刀」的彎度比較靠近「中心」,而「室町」時代「太刀」的彎度則向上分佈。
「室町」時代的刀劍以「備前國」和「美濃國」的產品為最佳。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古刀」。
常見的裝組方式
年代包括:
應永 (Ouei)、正長 (Shyuchyu)、永享 (Eikyu)、嘉吉 (Kakitsu)、文安 (Bunan)、寶德 (Houtoku)、享德 (Kyutoku)、康正 (Koushyu)、長祿 (Chyuroku)、寬正 (Kanshyu)、文正 (Bunshyu)、應仁 (Ounin)、文明 (Bunmei)、長享 (Chyukyu)、延德 (Entoku)、明應 (Meiou)、文龜 (Bunki)、永正 (Eishyu)、大永 (Daiei)、享祿 (Kyuroku)、天文 (Tenbun)、弘治 (Kouji)、永祿 (Eiroku)、元龜 (Genki)、天正 (Tenshyu)、文祿 (Bunroku)
主要刀工:[地域 / 刀工流派 / 刀匠]
山城國 (京都) 左右衛門尉信國
大和國 (奈良) <手搔> 包吉 <尻懸> 則長
駿河國 (靜岡) 島田義助
相模國 (神奈川) 正廣
美濃國 (岐阜) 善定兼吉 <三阿彌> 兼則 <奈良> 兼常 <得印> 兼久 <德永> 兼弘 <良賢> 兼宗 <蜂屋> 正光 <室屋> 兼在
越前國 (福井) <淺古當麻> 信長
加賀國 (石川) <藤 (山鳥)> 友重
越中國 (富山) 宇多國房
備前國 (岡山) <應永備前> 盛光、康光、師光、經家 <吉井> 吉則
備後國 (廣島) 法華一乘 <(革丙)三原> 貞次
紀伊國 (和歌山) <入鹿> 實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刀」的鑑賞
「室町」中 / 後期
--「應仁」(Ounin) 元年 (公元 1467 年) 到「文祿」(Bunroku) 四年 (公元 1595 年)
日本的「戰國時代」,人們都需要實用性高的兵器。
合用於單手砍殺,刃長約為 65 cm 左右的「片手打」(Katateuchi) (「刀」的一種) 出現了。因為是單手使用的刀劍,刀柄不需要太長,「中心」部份亦都較短。為保証刀身整體的強度,刀身闊度造得頗為均一,「切先」的闊度不會比其他部份少很多。
這時,刀刃短於 60cm 的刀劍都被製訂為「脇差」,不過,實際的用途可能與「刀」無異。
因為對兵器的急切需求,這時出現了大量粗製濫造的刀劍,有所謂「數打物」(Kazuuchimono) (數支刀劍一次過製成) 和「束刀」(Tabagatana) (多支刀劍綑束成一扎作一次過的售賣) 等低劣品。採用粗劣的鋼材,或無「銘」,或隨意刻上買家的名字,或抄襲名匠的銘文,有的連「造邊」工序 (即焊合幾種不同硬度的鋼料以製成刀身) 都省略了,根本就稱不上是真正的「日本刀」。
這時流行的「延文.貞治形」脇差,刃長約為 40 cm 左右,多作「平造」設計,刀身無彎度。
「脇差」雕刻在這時開始流行起來,題材以神佛為主,例如「尊像」、「稱號」、「劍龍卷」、「獨鈷突劍」、「梵字」等式樣。
一種名為「鎧通」(Yoroidoushi) 的「短刀」出現了,設計針對甲冑,有巧細的刀尖,寬闊的刀身,橫切面呈三角形。此外,「寸詰」(短小)、「諸刃」(雙刃) 等形式的短刀亦相當流行。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古刀」。
年代包括:
應仁 (Ounin)、文明 (Bunmei)、長享 (Chyukyu)、延德 (Entoku)、明應 (Meiou)、文龜 (Bunki)、永正 (Eishyu)、大永 (Daiei)、享祿 (Kyuroku)、天文 (Tenbun)、弘治 (Kouji)、永祿 (Eiroku)、元龜 (Genki)、天正 (Tenshyu)、文祿 (Bunroku)
主要刀工:[地域 / 刀工流派 / 刀匠]
河內國 (大阪) <加賀四郎> 資正
山城國 (京都) 三吉則、平安城長吉
大和國 (奈良) <金房> 政次
伊勢國 (三重) 村正、正重
相模國 (神奈川) 綱廣
若狹國 (福井) 冬廣
美濃國 (岐阜) 兼定、兼元 <善定> 兼吉 <三阿彌> 兼則 <奈良> 兼常 <得印> 兼安
播磨國 (兵庫) 赤松政則
備前國 (岡山) <末備前> 則光、祐光、利光、勝光、宗光、忠光、祐定、清光
備後國 (廣島) <貝三原> 正賀
肥後國 (熊本) <同田貫> 正國
「桃山」時代 (「慶元」{Keigen} 新刀期)
--「慶長」(Keichyu) 元年 (公元 1596 年) 到「元和」(Genna) 九年 (公元 1623 年)
「慶元新刀」即是「慶長」和「元和」時期生產的刀劍。同樣是戰火不息的時代,刀劍以實用為主。
刀身整體的闊度頗為平均。「切先」甚為闊大,可以抵受激烈的砍劈。「刃」多帶「相州傳」特色,以「沸出來」結構的「大亂刃」最為流行。相對於「南北朝」時期的「打刀」(同是典型戰亂時期的刀劍),「慶元新刀」的刀身比較厚重。
這種實用刀劍的出現,往往代表著時代的動盪。事實上,到後來的「幕末」時代,類似的刀劍設計亦一度流行起來。
當時亦有不少「南北朝」時期的「大太刀」被改短至 70 cm 左右,當作「刀」使用。
自「新刀」時代開始,有「受領銘」的刀劍開始出現。
刀匠以大量生產的鋼料為材,製成的刀劍不留地域性的紋理特徵。
除了傳統的「玉鋼」外,當時有部份刀工採用由歐洲輸入的「南蠻鐵」(Nanbantetsu) (又稱「瓢簞鐵」,Hyoutantetsu) 作為材料。例如直屬於「德川」家族的名刀工「越前康繼」的作品,會有「以南蠻鐵於武州江戶越前康繼」的銘文,以證明刀劍由「南蠻鐵」製成。
「美濃傳」的製刀技術發揚日本全國,成為當時一大主流。
這時的短刀多為「平造」設計,刀身彎度甚高。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新刀」。
年代包括:
慶長 (Keichyu)、元和 (Genna)
主要刀工:[地域 / 刀工流派 / 刀匠]
山城國 (京都) 埋忠明壽、堀川國廣、伊賀守金道、丹波守吉道、越中守正俊、出羽大掾國路
攝津國 (大阪) 和泉守國貞、河內守國助、大阪丹波守吉道、丹後守兼道
近江國 (滋賀) 佐佐木一峰
尾張國 (愛知) 相模守政常、伯耆守信高、飛驒守氏房
駿河國 (靜岡) 島田義助
相模國 (神奈川) 綱廣
武藏國 (東京.埼玉.神奈川) 康繼、繁慶
美濃國 (岐阜) 信濃守大道、越前守吉門
陸前國 (宮城) 國包、安倫
岩代國 (福島) 會津二代兼定
若狹國 (福井) 冬廣
越前國 (福井) 越前初代康繼
加賀國 (石川) 兼若
越中國 (富山) 清光
伯耆國 (鳥取) 廣賀
備前國 (岡山) 藤四郎祐定
備中國 (岡山) 水田四代國重、大与五國重
安芸國 (廣島) 芸州初代冬廣
紀伊國 (和歌山) 重國
肥前國 (佐賀) 忠吉、近江大掾忠廣
「江戶」(Edo) 時代(「寬文」{Kanbun} 新刀期)
--「万治」(Manji) 元年 (公元 1658 年) 到「天和」(Tenna) 三年 (公元 1683 年)
「關原戰爭」(1600 年) 之後,「德川家康」穩操政權,更將政見不同的「大名」(Daimyou) (諸候) 一概除名,並收回其領地,令日本一度出現大量的「浪人」。「浪人」要回歸仕途,最快的方法就是以武術名家的身份,靠武藝重振名聲,因而間接鼓勵了劍術文化的盛行。有別於「桃山時代」(同是尚武的時代),「寬文新刀」並不著重於復古,反而較偏重新風格的發展。
因為劍術家慣於劍道場使用的直身竹刀,認為砍劈和突刺的功架同樣重要,所以當時刀劍的彎度減少了 (太彎的刀劍不能作準確的突刺)。
稱為「濤瀾刃」(Touranba) 的新「刃文」開始出現,另外亦流行「數珠刃」(見於名刀工「虎轍」的作品)、「石堂丁子」、「拳形丁子」(見於名刀工「國助」的作品)、「簾刃」(見於名刀工「丹波守吉道」的作品)、「足長丁子」(見於名刀工「一竿子忠網」的作品) 等。
「寬永」(Kanei) 十五年 (1638 年),「德川幕府」立法限制刀刃的長度:「刀」的限制約為 80 cm,「脇差」的限制約為 48 cm。當時刀刃的長度多在 68 cm 左右。
「江戶」時代有不少富商喜歡佩帶製作精美的「脇差」或「短刀」作裝飾,如此的風氣一直到「幕末」才停止。
「江戶」和「大阪」是「寬文新刀期」刀劍生產的樞紐,兩者的製刀風格各有不同...
「江戶」的刀劍多著重於鋒利程度和砍劈性能。「刃」的設計精美,卻不失實用性。在闊度較大的「亂刃」上,會局部減輕在「物打」部份的「刃文」的深度,以防止折斷。帶有「裁斷銘」的刀劍在這時出現。當時有不少刀工流派的第一代宗師在「江戶」崛起,例如復興「備前傳」手藝的「石堂派」刀工、以「相州傳」和「鎌倉中期」作品為模仿對像的「備前一文字」一派等。
「大阪」生產「脇差」較多。「刃區」的「刃文」有多種「燒出」的設計。「大阪」的刀匠多為刀工流派第二代 (或以後) 的傳人。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新刀」。
年代包括:
萬治 (Manji)、寬文 (Kanbun)、延寶 (Enpou)、天和 (Tenna)
主要刀工:[地域 / 刀工流派 / 刀匠]
山城國 (京都) 東山美平、二代伊賀守金道、近江守久道、二代來金道、三代丹波守吉道、二代越中守正俊
攝津國 (大阪) 井上真改、北窗治國、土肥真了、二代河內守國助、肥後守國康、伊勢守國輝、越前守助廣、近江守助直、二代大阪丹波守吉道、大和守吉道、一竿子忠綱、陸奧守為康
尾張國 (愛知) 四代美濃守政常
駿河國 (靜岡) 十代義助
相模國 (神奈川) 伊予大掾綱廣
武藏國 (東京.埼玉.神奈川) 江戶三代康繼、大和守安定、上總守兼重、虎轍、興正、對馬守常光、石堂是一、大村加卜
近江國 (滋賀) 佐佐木一峰
美濃國 (岐阜) 武藏守吉門
陸前國 (宮城) 二代國包、二代安倫
岩代國 (福島) 陸奧大掾長道、近江大掾兼定
若狹國 (福井) 八代冬廣
越前國 (福井) 越前三代康繼、相模守國綱、二代播磨大掾重高
加賀國 (石川) 十代友重、三代兼若
因幡國 (鳥取) 二代兼先、大明京
播磨國 (兵庫) 鈴木宗榮
備前國 (岡山) 平兵衛祐定、宋左衛門祐定、源左衛門祐定
筑後國 (福岡) 鬼塚國吉
肥前國 (佐賀) 三代陸奧守忠吉、二代河內守正廣、出羽大掾行廣、播磨大掾忠國
「江戶」(Edo) 時代 (「元祿」(Genroku) 新刀期)
--「貞享」(Jyukyu) 元年 (公元 1684 年) 到「寶曆」(Houreki) 十三年 (公元 1763 年)
安逸的時代,武士都沉迷於奢靡墮落的生活。為重振武風,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於「享保」 (Kyuhou) 四年 (1719 年) ,命手下眾「大名」列出各領地刀工的名單,並選拔當中優秀者作為刀工的代表。
「享保」六年 (1721 年),各刀工代表應邀到「江戶城」去鍛造刀劍。其中功力最高的三家刀工,「薩摩國」的「正清」跟「一平安代」,「筑前國」的「重包」和「紀州」的「重國」,更得到在「銘」加上「一葉葵紋」(Aoimon) (「德川」家族的徽號) 的特權。其中「正清」和「一平安代」更獲得領地作為獎勵 (「正清」和「一平安代」同為「相州傳」的傳人,作風亦相近)。
此外,「德川吉宗」亦熱心研究古代的名刀,並註成「刀劍名物帳」一書。
「德川吉宗」為提倡武士道的種種努力卻得不到預期的效果... 幕府下的武官依然貧困,善於理財的 "武士" 一直受到重用。當時的刀劍大多華而不實,是武士道廢退的表現。武風不振,全國對刀劍的需求大減,刀工都難尋立足之地。
相對於「寬文時代」的刀劍,「元祿期」的刀劍有較大彎度。「切先」比較小巧。「刃」和「刃文」多有花巧如畫的「研磨」加工。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新刀」。
「一葉葵紋」
年代包括:
貞享 (Jyukyu)、元祿 (Genroku)、寶永 (Houei)、正德 (Shyutoku)、享保 (Kyuhou)、元文 (Genbun)、寬保 (Kanpou)、延享 (Enkyu)、寬延 (kanen)、寶曆 (Houreki)
主要刀工:[地域 / 刀工流派 / 刀匠]
山城國 (京都) 三 / 四代伊賀守金道、二代和泉守金道、五 / 六代丹波守吉道、三代越中守正俊、武藏守歲長
大和國 (奈良) 筒井紀充
攝津國 (大阪) 大阪三代丹波守吉道、一竿子忠綱 <大阪石堂> 多多良長幸
武藏國 (東京.埼玉.神奈川) 武藏太郎安國 <江戶石堂> 二代常光、後代是一
肥前國 (佐賀) 四代近江大掾忠吉
薩摩國 (鹿兒島) 主馬首安代、主水正正清
「江戶」(Edo) 時代 (「新新刀」前期)
--「明和」(Meiwa) 元年 (公元 1764 年) 到「文政」(Bunsei) 十二年 (公元 1829 年)
當代刀劍學家「鎌田魚妙」的著作中,往往提及名匠「越前守助廣」和「井上真改」的刀劍,評價甚高。他們的作品作風豪壯,有濃厚「大阪」式復古「新刀」的風格。
「刃文」設計方面,「助廣」喜歡用「沸出來」結構的「濤瀾刃」,「真改」則愛用「直刃」。此外,「備前傳」名匠「濱部壽格」的「拳形丁子」亦相當流行。
這些名匠的製刀手法都成為了當時刀工的模仿對像。
因為刀工都採用大量生產的「玉鋼」作材料,所以一直都造不出有地域性特色的「地肌」紋理來。到了「文化」(Bunka) 九年 (1862 年),「江戶」名匠「水心子正秀」著書提出了「復古鍛鍊法」,即是以製作「古刀」的法門鍛鍊刀劍。「水心子正秀」認為只用「玉鋼」來製作刀劍的「皮鐵」是不足以令完成品出現「地肌」,要造出「地肌」,就必需要配合多種碳含量不同的鋼料 (例如古代建築留下的鐵釘),如此的手法稱為「卸鐵」(Oroshigane)。
不過,由於刀工都習慣於「新刀期」比較敷衍的製刀手法,所以除了極少數的名匠,如「武藏國」的 「(虎轍) 興里」和「繁慶」以外,其他刀工大多不會以「卸鐵」法製刀。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新新刀」。
年代包括:
明和 (Meiwa)、安永 (Anei)、天明 (Tenmei)、寬政 (Kansei)、享和 (Kyuwa)、文化 (Bunka)、文政 (Bunsei)
主要刀工:[地域 / 刀工流派 / 刀匠]
攝津國 (大阪) 尾崎助隆
播磨國 (兵庫) 手柄山正繁
武藏國 (東京.埼玉.神奈川) 水心子正秀
岩代國 (福島) 角元興
因幡國 (鳥取) 濱部壽格
肥前國 (佐賀) 六代忠吉
薩摩國 (熊本) 奧元平 <波平> 行周、伯耆守正幸
「江戶」(Edo) 時代 (「新新刀」後期)
--「天保」(Tenpou) 元年 (公元 1830 年) 到「明治維新」(Meijiishin) (公元 1868 年)
史稱「幕末」(Bakumatsu),為政治極之混亂的年代。浪人和旗本武士都需要實用性高的兵刃。
兵器的形式轉趨多樣化,不過都以長大而少彎的刀劍為主。
「水心子正秀」提倡的「復古鍛鍊法」在「天保」(Tenpou) 時期終於得到了認同。不少刀匠以「大阪」形式的「新刀」作為模仿對象。低彎度「大段平」(Oodanbira) 設計的特長刀身,外貌倒有點像「南北朝」時期的「太刀」。
當時興起了一種名為「講武所拵」的刀柄 / 刀鞘裝組模式,刀身配上 30 到 40 cm 長的手柄,「柄卷」(Tsukamaki) (包著手柄的魟魚皮) 多作白色。(註:「講武所」是「安政」{Ansei} 時期「幕府」開辦的練武場所,著名的練成者有「大久保一翁」、「山岡鐵舟」、「榎本武揚」等)。另外,一種名為「突兵拵」的獨特裝組模式亦同時出現,刀鞘有微微收窄的鐵底端。
這段時期生產的刀劍可以被歸類為「新新刀」。
年代包括:
天保 (Tenpou)、弘化 (Kouka)、嘉永 (Kaei)、安政 (Ansei)、萬延 (Manei)、文久 (Bunkiu)、元治 (Genji)、慶應 (Keiou)、明治 (Meij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刀劍裝具
日本人所講的「拵」(Koshirae),即是刀身與刀柄、刀鞘等的裝組方式。裝組方式可以分為「拵」與「白鞘」(Shirasaya) 兩種。有人曾經作此比喻:「拵」是刀劍出外時的衣服,「白鞘」則是刀劍的寢衣。
除了刀鞘和手柄外,有部份刀劍裝具會以金屬製作,例如用鐵、「山銅」(Yamagane) (粗質的銅)、「素銅」(Suaka) (淡紅色的純銅)、「赤銅」(Shiakudou) (黑紫色的金銅合金)、「四分一」(Shibuichi) (有四份之一以上的成份為銀的銅合金,色呈灰綠)、「真 "俞"」(銅鉛合金)、「"Sahari"」 (銅錫鉛合金) 等。(註:"俞" 字應加上 "金" 部。)
這類金屬製的裝具或有各式的表面加工,例如:
- 「磨地」(Migakiji) (除了雕刻部份外全部磨平)
- 「"杠" 目地」(Mokumeji) (帶有「"杠" 目肌」的鐵製裝具) (註:"杠" 字應為上 "木" 下 "工"。)
- 「槌目地」(Tsuchimeji) (刻意留下槌打痕跡)
- 「石目地」(Ishimeji) (像石材一般凹凸起伏)
- 「魚子地」(Nanakoji) (有魚卵般突起的細粒,常見於「赤銅」製的裝具)
- 「腐」(Kuchirakashi) (用抗酸材料塗在式樣的表面,再在周圍以酸質浸蝕,令式樣更加浮突)
- 「鍍金」(Tokin) (將半溶在水銀中的金銀塗在式樣表面,再將水銀燒去)
雕刻方面,有分類如下:
- 「高肉彫」(Nakanikubori) (即是浮雕)
- 「毛彫」(Kebori) (細線雕刻)
- 「片切彫」(Katakiribori) (以斜鋒鐵鑿雕刻,完成品留有鐵鑿的痕跡)
- 「肉合彫」(Shishiaibori) (連底式都有深淺變化的浮雕)
- 「鋤出彫」(Sukidashibori) (細線雕刻的手法勾劃出主題,然後鋤去底式,成為簡單的浮雕)
- 「薄肉彫」(Usunikubori) (雕刻較淺的「肉合彫」,製作難度極高)
為了加強美感,有的裝具的雕刻式樣中鑲嵌了不同顏色的金屬,鑲嵌手法如下:
- 「平象嵌」(Herazougan) (與底式同樣深淺的鑲嵌)
- 「線象嵌」(Senzougan) (細線鑲嵌)
- 「布目象嵌」(Nunomezougan) (在鐵器的雕刻中嵌入金銀箔片,造成大量縱橫交錯的細線)
- 「肉彫象嵌」(Nikuborizougan) (「肉合彫」上的鑲嵌)
- 「摺付象嵌」(Suritsukezougan) (「毛彫」中的細線嵌入金銀箔片)
以下為「拵」的各個部份的名稱:
頭 (Kashira) 和 緣 (Huchi)
包在柄末的裝具稱為「頭」,柄與「鐔」(護手) 之間的裝具稱為「緣」。「頭」與「緣」通常由金屬所製,亦有的以動物角製作。通常有鳥獸、花草、風景、神祗等的花式。
柄卷 (Tsukamaki)
傳統上,日本刀的手柄和刀鞘都由「鞘師」以朴木製成。手柄的設計可以分為「並反」、「刃一」 (又稱「刃方一文字」)、「立鼓」(中間稍稍收窄的手柄) 等。手柄形狀必須要與「頭」和「緣」吻合。
手柄造好以後,「柄卷師」會為手柄卷上「鮫皮」(Samekawa) ,令手柄有合適而不過份的磨擦力。「鮫皮」要經過浸水軟化,才能卷在刀柄上;不過,風乾後的「鮫皮」又會收縮,可能令卷在刀柄上的「鮫皮」移位,所以「柄卷師」必需有豐富的經驗和精準的手藝才可以妥善辦好「柄卷」的工序。傳統上,「柄卷師」都以「"殼" 飯」(Sokui) 所製的米糊將「鮫皮」貼緊 (刀鞘亦是如此黏合),即使是現代製作的日本刀也不會例外。(註:日本人所講的「鮫皮」其實是指產自東南亞的魟魚皮,不是鯊魚皮。) (註:"殼" 字應除去右邊的 "殳",在左邊加上 "系" 部。)
貼好「鮫皮」以後,「柄卷師」會為刀柄綁上絲製的纏帶,並以松脂和菜子油鍊製的「藥練」(Kusune) ,將其黏緊。綑綁的式樣如下:
卷出
纏帶在「緣」的下面起始。
諸撮卷
將上下兩層的纏帶在交會處都扭翻一次。
諸捻卷
同「諸撮卷」,不過上下兩層纏帶的位置對掉。
平卷
纏帶沒有被扭翻。這種綁法常見於「太刀」的刀柄。
結玉
在纏帶的交會處打結。由於繩結突出,刀柄與手掌之間出現異常的磨擦,會引起不適,所以這種綁法不適用於有實戰用途的刀劍。
片捻卷
上層的纏帶扭翻,下層的纏帶平綁。
片撮卷
相反於「片捻卷」,上層的纏帶平綁,下層的纏帶扭翻。
"Nejiri" 卷
將上下兩層的纏帶在交會處互相扭纏。
篠卷
先綁好下層的纏帶,纏帶要捻緊收窄。綁好以後,再一次過像螺旋般將上層的纏帶綁上。
留
纏帶在手柄的「頭」的位置收結,以防長期使用後慢慢鬆敬。這個安排對「刀」和「打刀」尤其重要。
目貫 (Menuki)
為了防止連接刀柄和刀身的「目釘」鬆脫,通常會在手柄的「目釘穴」外加上兩塊稱為「目貫」的金屬片 (通常放在「鮫皮」以上,纏帶以下的地方)。而「目貫」的設計必需以不影響握柄的手感為前題。
「目貫」亦有分「表目貫」(從外可見的「目貫」) 和「裏目貫」(完全被纏帶包裹而不易見)。「表目貫」放在近「緣」的一個目釘穴之上,而「裏目貫」則放在近「頭」的另一個目釘穴。
「目貫」多帶極精巧的花式,以鳥獸、花草、風景、神祗等為題材。若「目貫」作鳥獸狀,安裝「目貫」時,鳥獸的頭部必需指向著刀尖;若「目貫」作花草狀,則花草的根部要指向刀尖。安裝方向錯誤的話,使用刀劍時「目貫」就會有鬆脫的機會。
有一些「目貫」亦附帶銘文 (稱為「目貫銘」)。刻在側邊的稱為「際端銘」(Kibatamei),刻在底部的則稱為「短冊銘」(Tanzakumei)。
鐔 (Tsuba)
又稱為「鍔」,即是刀的護手。
「鐔」有底面之分,向刀柄的一面為「表」,向刀身的一面為「裏」。
「鐔」亦因其形狀而分類為「丸形」、「角形」、「木瓜形」等。
在中央有讓刀身通過的洞孔,兩邊有兩個較少的洞孔,為附在刀鞘的「小柄」(Koduka,又稱「小刀」) 和「笄」(Kougai) 而設。用者可以在不拔刀出鞘的情況下取出「小柄」和「笄」。
下圖的「鐔」的右下方有一個圓形的小孔,稱為「手貫緒穴」(Tenukioana),為配合手腕索帶而設 (手腕索帶稱為「手貫緒」,Tenukio)。(註:絕大多數的「鐔」都沒有「手貫緒穴」。)
為了加強美感和進一步的保護,有些「鐔」的圓周被包封了一層金銀,稱為「覆輪」(Hukurin)。
附有「覆輪」的鐔
"Habaki"
又稱為「"祖"」,即是安裝在刀身與「中心」之間的一個金屬楔子,納刀時可以卡緊鞘口,令刀身不易意外出鞘。"Habaki" 多用純銅或金銀製成,並以混合了硼砂的「銀鑞」黏貼在刀柄與刀身之間 (「銀鑞」可以防止刀身和 "Habaki" 的接觸點出現電解性的銹蝕)。(註:"祖" 字應加上 "金" 部。)
切羽 (Seppa)
兩小塊金屬片,放置在「鐔」的表裏兩面,可以將「鐔」楔緊在位,而且也有輕度的吸震作用。
小柄 (Koduka) 和 笄 (Kougai)
隨身攜帶的小器具。「小柄」方便日常削木 (造牙籤) 和割紙之用,「笄」則是用來整理頭髮和為頭皮搔癢。「小柄」和「笄」都藏在刀鞘的兩個外坑 (稱為「櫃」,Hetsu) 之中,「笄」藏在刀身帶「銘」的一面,「小柄」則藏於另一面。由於帶有「櫃」的刀鞘不易製作,所以價格會比較高。
三所物 (Mitokoromono)
即是「小柄」、「笄」和「目貫」三樣事物。
栗形 (Kurigata)
容許「下緒」穿系的地方。
下緒 (Sageo)
綁在刀鞘上的索帶。古時武士配帶刀劍外出時,把連接刀鞘的「下緒」綁在腰帶上,以防止被人重後搶去刀劍。
下緒結
反角 (Kaeritsuno)
又稱「逆角」或「折金」,即是突出在刀鞘上的小,令刀劍不易意外離開腰帶。
太刀拵
相對於「刀」,「太刀」有更加講究的裝組模式。「平安」時代的「儀杖太刀」(Gijyunotachi) ,又稱為「飾太刀」(Kazaritachi) 或「細太刀」,是皇族和高官在最高禮節儀式上所佩帶的刀劍,式樣仿照中國唐代的刀劍設計。
下列為「儀杖太刀」各裝組部件...
A. 冑金:相等於「刀」的柄「頭」
B. 環:穿在「冑金」,讓「腕貫緒」通過
C. 腕貫緒:手腕索帶
D. 俵鑌:柄上的寶石裝飾
E. 目貫:即是「目釘」
F. 露金物:連在「腕貫緒」的金屬裝飾物
G. 鮫皮:魟魚皮
H. 唐鐔:中國 (唐朝) 式的護手
I. 責金:封著刀鞘的金屬片,防止刀身割穿刃鞘,露出傷人
J. 石突:包封了金屬的鞘底
K. 佩緒:「太刀」專用的腰帶
L / M. 七金:腰帶索具上的七個金屬環,前索有三個,後索有四個
N. 一足:連接腰帶前索的金屬器具
O. 二足:連接腰帶後索的金屬器具
P. 山形金物:連接腰帶索具和刀鞘的金屬片,又稱「足金物」
白鞘 (Shirasaya)
刀劍裝組的 "陽春" 形。以天然風乾十年以上的朴木為材料 (人工烘乾的木料會吸收濕氣,不宜使用)。因為朴木所含的樹脂較少,所以不易侵害刀劍本身。
「白鞘」的刀鞘以「"殼" 飯」(Sokuri) 所製的米糊黏合,收藏家可以定期將刀鞘拆開,清潔刀鞘的內部。 (註:"殼" 字應除去右邊的 "殳",在左邊加上 "系" 部。)
「白鞘」的「目釘穴」有動物角所製的「鳩目」(Hatome) 作基本修飾。高級的製品或會有動物角製的鞘口 (「鯉口」),稱為「鯉口角」。
有別於「白鞘」,「拵」的刀鞘塗漆,令保存在內的刀身處於完全密封的狀態,而日本刀的收藏家多相信刀身長期處於 "沒有呼吸" 的環境中,會比較容易出現銹蝕 (?)。所以,以長期保存的角度而言,刀劍應該被安置在材料簡單清純的「白鞘」之中,到有需要公開擺放的時候,才配上「拵」的裝組。換句話說,「拵」是刀劍出外時的衣服,「白鞘」是刀劍的寢衣。
刀身裝到「白鞘」之中,留下來的「拵」的各個組件就會鬆散不整。講究的收藏家會為空「拵」配上一支與刀身同形的木製刀 (稱為「"Tsuna" 木」),令「拵」的裝組可以齊整成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拵」的欣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研磨藝術
"研磨" 與 "打磨" 的分別,在於前者遠較講究。不少優良的日本刀都經過「研磨」的加工。研磨技師需要有高超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才能徒手將刀身各個部份準確磨好。而且,因為「研磨」用的「砥石」需要加水使用,所以研磨師的作業需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避免令刀身出現銹蝕。 (註:所有刀劍的「中心」都不會經過「研磨」。)
為求盡顯刀身的特徵和紋理的美態,研磨技師將刀身的「刃」、「地」、「鎬地」、「棟」和「切先」,分別以不同的手法 (和不同的「砥石」) 研磨,而當中一些「砥石」更有著色的效果。傳統上,「刃」會被磨成白色,「地」會被磨成青黑,「鎬地」和「棟」作反光打磨,「切先」的特徵會進一步被顯露。
為了減少「砥石」與刀身接觸的面積,令「研磨」工夫來得更細緻,「砥石」的表面會被調節成拱形。
「研磨」分為「下地研」和「仕上研」兩個步驟。
「下地研」即是基礎的打磨工序,又分為「伊予砥研」、「改正砥研」和「內曇砥研」三個步騾。
第一步. 伊予砥研
以「伊予砥」(Iyodo) 為刀身除銹、修形和磨鋒。
第二步. 改正砥研
即是以「中名倉砥」(Tyunagurado) 和「細名倉砥」(Komanagurado) 這些較幼細的「砥石」,將「伊予砥研」所留下的磨紋除去。
第三步. 內曇砥研
又分為「刃引」(Hahiku) 和「地引」(Jihiku)。分別用「內曇刃砥」(Uchigumorihado) 和「內曇地砥」(Uchigumorijido),「研磨」刀劍的「刃」和「地」,令「刃文」,「"動"」和「地肌」更加鮮明。(註:"動" 字應加上 "人" 部。) (註:「引」(Hiku) 即是拉動的意思,是進行這個工序的手法。)
「仕上研」是進一步美化刀身的工序,再分為「刃艷」、「地艷」、「拭」、「刃取」、「磨」、「橫手切」和「鋩子 "Nonarume"」幾個步騾。
第一步. 刃艷 (Haduya)
為了導出「刃」上的「沸」晶體和「"勼"」晶體 (註:"勼" 字中的 "九" 應改為 "匕")。研磨技師將「內曇砥」(Uchigumorido) 的薄片 (約 1 mm 厚,1 cm 闊),以膠漆粘貼在「吉野紙」上,作為「刃艷砥」(Haduyado)。用指頭抵著「刃艷砥」以研磨「刃」部份。
第二步. 地艷 (Jiduya)
令「地肌」更加清晰。研磨技師將「鳴瀧砥」(Narutakido) 的薄片貼在紙上造成「地艷砥」(Jiduya),以研磨「地」部份。
第三步. 拭 (Nugui)
令「地」顯出青藍色。不同的流派會使用不同的研磨物料,不過大多數研磨技師都會收集刀匠製刀時留下的火星殘屑 (即鐵質氧化物),再磨成細末,混合丁子油而成。研磨技師以「青梅綿」或「"Iu" 綿」將研磨物料在「地」部份慢慢磨擦。
第四步. 刃取 (Hadori)
「拭」的工序完成後,刀身的「地」連帶「刃」都會變得青藍,所以需要「刃取」這個工序。研磨技師以「刃艷砥」將「刃」重新磨白。
第五步. 磨 (Migaki)
研磨技師以「磨棒」(長形尖頭,形似鉛筆的小鋼棒) 為「鎬地」和「棟」作打磨。完成後,研磨技師會以「磨棒」的尖端在「中心」和「棟先」(即「切先」的「棟」) 劃上細線,作為研磨師自己的記號。以「本阿彌」家族為例,他們就會劃上單數的線條為記。
第六步. 橫手切 (Yokoteokiru)
研磨技師確立「橫手」的位置,然後以「刃艷砥」為「切先」上的「鋩子」完成「研磨」。(註:嚴格來說,「鋩子」的起始部份其實稍為低於「橫手」。換句話說,「橫手」並不是「鋩子」與「刃文」的正式分界)。
第七步. 鋩子 "Nonarume" (Boushinonarume)
其實是「橫手切」之後為「鋩子」研磨,只不過「江戶」時代的學者特別為為這一個步騾另外訂立專有名詞而已。
正確的「研磨」姿勢:右腿蹲起,左膝脆下壓緊砥石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試刀
日本的「寬政」(Kansei) 九年 (1797 年),「遠州」的「濱松」有一位名曰「柘植平助方理」的藩士,著成了刀劍學經典「懷寶劍尺」一書。「方理」提出刀劍應該以其切割力作分類。得到劍客「須藤五太夫睦濟」和劊子手「山田朝右衛門吉睦」的協助,「方理」為多個刀工流派的「新刀」進行了測試。
刀劍的切割力分類為「最上大業物」(Saijyouoowazamono) (能夠切透九成至整體的人體厚度),「大業物」(Oowazamono) (能夠切透七至八成的人體厚度),「良業物」(Yokiwazamono) (能夠切透五至六成的人體厚度) 和「業物」(Wazamono) (能夠切透兩至四成的人體厚度) 四個等級。
據「懷寶劍尺」所載,曾經生產過「最上大業物」的刀工有 13 家,「大業物」的刀工有 22 家,「良業物」的有 56 家,「業物」則有 90 家。
繼「方理」的「懷寶劍尺」後,「山田 "淺" 右衛門」(即是改名後的「山田 "朝" 右衛門」) 在三十年後亦發表了刀劍學名著「古今鍛治備考」,同樣以「業物」分類法為多家刀工進行測試。當中所記錄的刀工流派比「懷寶劍尺」所載的還要多出五倍,「懷寶劍尺」中數項測試的結果亦在「淺右衛門」的著作中得到更正。
「淺右衛門」的家族世代都受聘於將軍家和各大名家族,為指定的試刀專家。可以出入「奉行所」,更獲授權以死囚或屍體試刀。
為得到最可靠的測試效果,試刀專家都會選擇四十到五十歲的男性,或從事體力勞動,骨格硬朗的死囚 / 屍體,作為試刀對像。
試刀法門大致可以分為「生試」(Ikidameshi) (切割活人)、「死人試」(Shinindameshi) (切割屍體) 和「堅物試」(Katamonodameshi) (切割硬物) 三種。「山田流」的方法屬於「死人試」一類。
為統一每次測試的砍劈衝力,「山田流」的每次測試都要用重量和長度相同的特製刀柄。駁好刀柄之後,就用刀砍劈綁在「土壇」上的屍體 (「土壇」的高度亦有限訂)。
砍劈的目標都在屍體較強硬的部份,如肩胛骨、盤骨等。
試斬的姿勢相當講究。試刀師用雙手緊握刀柄,左手緊貼右手,一來是為了提供最佳的砍劈速度,同時亦是為了統一每次砍劈的衝力。一般武士使刀時亦多以雙手握柄,但是左右手分開,分開的距離並非絕對統一,所以每一刀的衝力都略有不同。
亦是為了統一每次砍劈的衝力,試刀師的兩腳會向左右分開,距離等同試刀師肩膊的闊度。若如一般武士使刀時雙腳一前一後,步幅不等,就會令每次試斬的衝力出現誤差,影響結果。
試刀師舉刀時雙手過頂,直線指上。揮刀時兩肘不屈,刀如畫圓,人若前墮。
雖然試刀師以屍體作為試刀對像,不過砍劈的目標卻是底下的「土壇」,這樣才能確保有足夠的力量去砍斷屍體。因此,為免刀身為「土壇」所傷,屍體下面都會墊著一些填塞了穀糠的布袋。
除了「山田流」的「業物」分類法外,亦有人將多具屍體綁在「土壇」上,以測試刀劍能夠一次過砍斷多少層屍體。能砍斷一層屍體的稱為「一胴」,兩層的稱為「二胴」,如此類推。有別於「山田流」的試刀法,進行這種測試的試刀師沒有限定的揮刀姿勢,亦只會選擇屍體較柔軟的部份 (如腹部) 為切割目標。用這個方法測試的刀劍,其測試結果都會記綠在「裁斷銘」上。一般來說,測試的結果都不會超過「三胴」。不過,「江戶」時代初曾經出現過「四胴」的測試結果,而六十八歲的高齡武士「山野加右衛門」,亦曾為一支名為「關孫六兼元」的「脇差」,砍出了「四胴」的成績;不過,最令人驚異的,莫過於「中西十郎兵衛」以「兼房」的刀劍造出了「七胴」的記錄!
較為 "文明" 一點的試刀方法有「堅物試」,或稱為「荒試」。以鎧甲、鍛鐵板、「鐔」 (刀劍的護手)、"堅" 木棒、草卷青竹、鹿角等堅硬的材料測試 (註:"堅" 字應加上 "木" 部)。
自「黑船來航」時件以後,加上「幕末」時日本國內政局紛亂,令武士對刀劍的性能更加講究,為此「荒試」一類要求較高的測試法更大行其道,為「水戶藩」和「信州松代藩」所採用。
「荒試」的測試甚為激烈,可能危害到刀劍本身,所以刀匠自己多數不願意進行此類測試,而例外的大概只有「武藏國」名匠「清呂」和其兄「信濃國」的「真雄」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刀劍瑕疵
日本刀以複雜難成的「折返鍛鍊」製造,又可能受到戰鬥的打擊,和經歷過上百年的歷史,所以可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瑕疵。只要不損及實用性和美感,輕微的瑕疵就不會影響刀劍的價值。事實上,有不少的所謂瑕疵,更是某些刀工流派的重要特徵。
刀劍的瑕疵可以分為幾類:
A. 烏口 (Karasunokuchi )
在「切先」出現了「刃切」(見 H),形似烏鴉嘴, 因以為名。
B. 撓 (Shinae)
刀身出現皺紋,代表該處容易被折曲。
C. 脹 (Fukure)
「折返鍛鍊」的時候,因為空氣滲入鋼鐵的疊層中,令疊層的某處不能完整焊合,製成的刀劍內裡就藏著一個氣泡。刀劍經過多次的維修研磨以後,潛藏的氣泡就可能暴露在外,影響觀瞻。
D. 切邊 (Kirikomi)
刀背受損。情況不嚴重的話,對刀劍性能的影響就不大。
E. 埋金 (Umegane)
外嵌的鐵材,即代表該處有瑕疵被故意掩蓋。
F. 割 (Ware)
「折返鍛鍊」的時候,有部份疊層沒有被完全焊合,刀身或者會出現垂直的裂線。若情況不太嚴重,沒有影響刀劍性能的話,這樣的瑕疵還可以接受。事實上,對於擅於製作帶有「"証" 目肌」的刀工流派來說,這個情況根本就不能算是瑕疵。(註:"証" 字應以 "木" 部換去 "言" 部。)
G. 棟割 (Muneware)
同「割」,不過在「棟」(刀背) 出現而已。
H. 刃切 (Hagire)
在邊鋒上出現崩裂傷口,而傷口的尖角又與刀身幾成直角,是壞無可壞的情況。既不雅觀,又嚴重影響刀劍的性能。出現這情況的刀劍,只要稍為施力,刀身就可能會折斷。要是傷口的尖角斜向 (超過 45 度),刀身折斷的機會或可以稍稍減低。若裂口與刀身幾近平行的話就稱為「刃絡」(Hagarami)。
I. 刃毀 (Hakobore)
在刃鋒上的崩裂傷口,底部渾圓,沒有尖角,所以裂痕不會伸廷,刀身亦不會因而折斷。其實,優良的日本刀本來就有防止銳性崩損的特性,能出現「刃毀」的刀劍亦應該有一定的質素。
J. 刃染 (Hajimi)
若鋼材中的碳份不能平均分佈,刀身某部份會顯得特別暗淡無光。研磨技師或可以將暗淡的部份磨去。不過,過份的「研磨」會耗盡刀身的「皮鐵」,若到了「芯鐵」外露的程度,刀劍的價值就會大受影響。
K. "勼" 切 (Nioigire ) (註:"勼" 字中的 "九" 字應改為 "匕" 字)
「刃文」出現斷口。經驗老到的研磨師可以用「研磨」的方法將其掩飾。
L. 燒落 (Yakiotoshi)
「刃文」沒有通過「刃區」,這情況或會影響觀感,不過對刀劍的性能卻是正面的 (見 "02 結構圖解" 中 "刃區" 一節)。
M. 水影 (Mizukage)
若刀劍曾被重新淬火,「中心」部份不會被加熱冷卻,所以「刃區」附近會出現一道暗影。
此外,刀劍經過多次的維修研磨,「皮鐵」會受到一定的消耗,刀身表面會變得粗糙,甚至露出「芯鐵」。收藏家稱此情況為「疲」(Tsukare),而刀劍本身的價值亦會因此而大減。因為刀劍的「中心」部份不會被「研磨」,所以久而久之,「中心」和其他部份的厚度會出現誤差,收藏家可以由此估計刀劍的 "疲倦" 程度。
(註:「芯鐵」外露是「山城國」名刀工「來」派和「備中國」名刀工「青江」的 "特徵",不是 "瑕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國寶級刀劍
下列各日本國寶級刀劍的資料:
山城國刀劍
[刀類 / 銘文 / 出品年代 / 產地 / 持有人]
太刀 / 三 / 平安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三日月宗近」)
太刀 / 久國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定利 / 鎌倉 / ? / 東京國立博物館
劍 / 吉光 / 鎌倉 / 福岡 / 個人
短刀 / 吉光 / 鎌倉 / 福岡 / 個人
短刀 / 吉光 / 鎌倉 / 愛知 / 黎明會 (註:此刀名為「後藤藤四郎」)
短刀 / 吉光 / 鎌倉 / ? / 東京國立博物館 (註:此刀名為「厚藤四郎」)
太刀 / 來國俊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短刀 / 來國俊 / 鎌倉 / 大阪 / 個人
小太刀 / 來國俊 / 鎌倉 / "枙" 木 / 二荒山神社 (註:"枙" 字中的 "巳" 字應改為 "万" 字。)
太刀 / 來孫太郎作 正應五年辰八月十三日(以下不明) / 鎌倉 / 愛知 / 黎明會
短刀 / 來國俊 正和五年十一月日 / 鎌倉 / 愛知 / 熱田神宮
太刀 / 來國光 嘉曆二年二月日 / 鎌倉 / ? / 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 / 來國光 / 鎌倉 / ? / 東京國立博物館
短刀 / 來國光 / 鎌倉 / 石川 / 個人 (註:此刀名為「有樂來國光」)
短刀 / 國光 / 鎌倉 / 大阪 / 個人
太刀 / 國行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國行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刀 / (金象嵌銘) 長谷部國重本阿 (有花押) 黑田筑前守 / 南北朝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heshi" 切 "ri" 長谷部」)
短刀 / 國光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短刀 / 來國次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則國 / 鎌倉 / 和歌山 / 個人
大和國刀劍
[刀類 / 銘文 / 出品年代 / 產地 / 持有人]
菊造腰刀 / (「傳當麻」製的無銘刀) / 鎌倉 / 山口 / 個人
太刀 / 包永 / 鎌倉 / 東京 / 靜嘉堂
太刀 / 延吉 / 鎌倉 / 千葉 / 個人
大太刀 / 貞治五年丙牛千手院長吉 / 南北朝 / 愛媛 / 大山祗神社
短刀 / 高市 (不明) 住金吾藤貞吉 (不明) 享二二年甲子十一月十八日 / 鎌倉 / 大阪 / 個人 (註:此刀名為「桑山保昌」)
越中國刀劍
[刀類 / 銘文 / 出品年代 / 產地 / 持有人]
刀 / (金象嵌銘) 天正十三年十二月日江 本阿彌磨上之 (有花押) 所持稻葉勘右衛門尉 / 南北朝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稻葉鄉」)
刀 / (「義弘」製無銘刀) / 南北朝 / 東京 / 前田育德會 (註:此刀名為「富田鄉」)
短刀 / 則重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相模國刀劍
[刀類 / 銘文 / 出品年代 / 產地 / 持有人]
短刀 / 國光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津新藤五」)
刀 / 金象嵌銘 / 城和泉守所持 正宗磨上本阿 (有花押) / 鎌倉 / 石川 / 個人
短刀 / (無銘)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庖丁正宗」)
短刀 / (無銘)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庖丁正宗」)
短刀 / (無銘) / 鎌倉 / 愛知 / 黎明會 (註:此刀名為「庖丁正宗」)
短刀 / (無銘)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日向正宗」)
短刀 / (「正宗」製無銘刀)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九鬼正宗」)
刀 / (「正宗」製無銘刀) / 鎌倉 / 東京 / 前田育德會 (註:此刀名為「太郎作正宗」)
刀 / 金象嵌銘 正宗本阿 (有花押) 本多中務所持 / 鎌倉 / 福岡 / 個人 (註:此刀名為「中務正宗」)
刀 / (「正宗」製無銘刀) / 鎌倉 / ? / 東京國立博物館 (註:此刀名為「觀世正宗」)
短刀 / (無銘) / 鎌倉 / 石川 / 個人 (註:此刀名為「寺貞宗」)
短刀 / (無銘)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德善院貞宗」)
短刀 / (朱銘) 貞宗 本阿 (有花押) / 鎌倉 / 兵庫 / 黑川古文化財研究所 (註:此刀名為「伏見貞宗」)
刀 / (「貞宗」製無銘刀)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龜甲貞宗」)
太刀 / 助真 / 鎌倉 / 大阪 / 個人
太刀 / 助真 / 鎌倉 / "枙" 木 / "枙" 木東照宮 (註:"枙" 字中的 "巳" 字應改為 "万" 字。)
短刀 / 行光 / 鎌倉 / 福岡 / 個人
伯耆國刀劍
[刀類 / 銘文 / 出品年代 / 產地 / 持有人]
太刀 / 安綱 / 平安 / ? / 文化財保護委員會 (註:此刀名為「童子切安綱」)
太刀 / 安家 / 平安 / 兵庫 / 個人
備前國刀劍
[刀類 / 銘文 / 出品年代 / 產地 / 持有人]
太刀 / 真恒 / 平安 / 靜岡 / 靜岡東照宮
太刀 / 備前國包平作 / 平安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大包平」)
太刀 / 則宗 / 鎌倉 / 東京 / 日枝神社
太刀 / 備前國友成造 / 平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正恒 / 平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正恒 / 平安 / 奈良 / 個人
太刀 / 正恒 / 平安 / 神奈川 / 鶴岡八幡宮
太刀 / 正恒 / 平安 / 大阪 / 個人
太刀 / 正恒 / 平安 / 愛知 / 黎明會
太刀 / 正恒 / 平安 / 福岡 / 個人
刀 / (金象嵌銘) 光忠 光德 (有花押) / 鎌倉 / 京都 / 個人
太刀 / 長光 / 鎌倉 / ? / 東京國立博物館 (註:此刀名為「大般若長光」)
太刀 / 熊野三所權現長光 / 鎌倉 / 長野 / 個人
太刀 / 長光 / 鎌倉 / 愛知 / 黎明會 (註:此刀名為「遠江長光」)
太刀 / 長光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備前國長船住左近將監長光造 / 鎌倉 / 岡山 / 個人
薙刀 / 備前國長船住人長光造 / 鎌倉 / 靜岡 / 個人
太刀 / 信房作 / 平安 / 山形 / 個人
太刀 / (「一文字」製無銘刀)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日光一文字」)
太刀 / (「一文字」製無銘刀)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山鳥毛」)
太刀 / 國宗 / 鎌倉 / "枙" 木 / "枙" 木東照宮 (註:"枙" 字中的 "巳" 字應改為 "万" 字。)
太刀 / 國宗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國宗 / 鎌倉 / 愛知 / 黎明會
太刀 / 友成作 / 平安 / 廣島 / 嚴島神社
太刀 / 一 / 鎌倉 / 靜岡 / 個人
太刀 / 備前國長船住景光 元享二年五月日 / 鎌倉 / ? / 東京國立博物館 (註:此刀名為「小龍景光」)
短刀 / 備州長船住景光 元享三年三月日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吉房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吉房 / 鎌倉 / 岡山 / 個人
太刀 / 吉房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吉房 / 鎌倉 / ? / 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 / 吉房 / 鎌倉 / ? / 東京國立博物館
太刀 / 備前國吉岡住左近將監紀助光 一 南無八幡大菩薩 南無妙見大菩薩 元享二年三月日 / 鎌倉 / 大阪 / 個人
薙刀 / 一 備州吉岡住左近將監紀助光 元應二年庚申十一月日 / 鎌倉 / 大阪 / 個人
大太刀 / 備州長船倫光 貞治五年二月日 / 南北朝 / "枙" 木 / 二荒山神社 (註:"枙" 字中的 "巳" 字應改為 "万" 字。)
太刀 / 備前國長船住近景 嘉曆二二年 (不明) 月日 / 鎌倉 / 靜岡 / 個人
短刀 / 備州長船住長重 甲戌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光忠 / 鎌倉 / 愛知 / 黎明會
刀 / (金象嵌銘) 光忠 光德 (有花押) 生駒讚岐守所持 / 鎌倉 / 東京 / 永青文庫 (註:此刀名為「生駒光忠」)
太刀 / 作者進士三郎景政 嘉曆二二年己巳七月日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助包 / 鎌倉 / 大阪 / 個人
太刀 / 真光 / 鎌倉 / 山形 / 個人
太刀 / 吉平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備中國刀劍
[刀類 / 銘文 / 出品年代 / 產地 / 持有人]
太刀 / 為次 / 鎌倉 / 山口 / 個人
太刀 / 則房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刀 / (「則房」製無銘刀)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貞次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康次 / 鎌倉 / 東京 / 個人
太刀 / 康次 / 鎌倉 / 大阪 / 個人
豊後國刀劍
[刀類 / 銘文 / 出品年代 / 產地 / 持有人]
太刀 / 豊後國行平作 / 鎌倉 / 東京 / 永青文庫
筑前國刀劍
[刀類 / 銘文 / 出品年代 / 產地 / 持有人]
太刀 / 筑州住左 / 南北朝 / 東京 / 個人 (註:此刀名為「江雪左文字」)
短刀 / 左 筑州住 / 南北朝 / 東京 / 個人
短刀 / 筑州住左 / 南北朝 / 東京 / 個人
短刀 / 筑州住行弘 觀應元年八月日 / 南北朝 / 東京 / 個人
筑後國刀劍
[刀類 / 銘文 / 出品年代 / 產地 / 持有人]
太刀 / 光世作 / 平安 / 東京 / 前田育德會 (註:此刀名為「大典太」)
豊後國刀劍
[刀類 / 銘文 / 出品年代 / 產地 / 持有人]
大太刀 / (「友行」製無銘刀) / 南北朝 / 愛媛 / 大山祗神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拾遺記趣
妖刀「村正」
相傳「相州」的名刀匠「岡崎五郎入道正宗」,因為了解到其弟子性格偏異,所以一直未敢傳授「燒入」(焠火) 水溫的奧秘。不過,該門秘密最終還是被「正宗」的弟子偷學了,「正宗」一怒之下就將他的手腕砍斷... 自此以後,「正宗」的弟子一直懷恨在心,一心要造出勝過自己師門的刀劍。結果造出了附有恨意的邪劍,一劍既出,不沾鮮血誓不回...
「正宗」的弟子就是「村正」了。
上述故事是真是假己經無從奚考了。不過,日本的「室町」時代到「戰國」時代末期,在「伊勢」的「桑名」的刀工流派生產了不少品質優良的野戰刀、短刀、槍等,上面都有「村正」的銘文。
那麼,有「村正」銘文的刀 "妖" 在哪裡?實情應該由「德川家族」說起...
「德川家康」的祖父「清康」就是死在「尾張國森山」和「阿部正豊」的「村正」刀劍底下...「德川家康」的父親「廣忠」被「岩松八彌」所害,所用的也是「村正」脇差...「德川家康」自己年幼時亦不慎被「村正」小刀割傷過手腕...「織田信長」的兒子「信康」涉嫌通敵,背叛「德川家康」,切腹自盡時 "介錯" (即切腹後的斬首) 所用的又是「村正」;甚至連陣上的敵人如「真田幸村」、「福島政則」也使用「村正」佩刀!
「村正」一詞漸漸成為了「德川」家族的禁忌,任何「德川」門人、家臣、大名公然佩帶「村正」刀劍亦會被視為有背叛的傾向!
那末「妖刀村正」的傳說會否只是「德川」家族的宣傳技倆,只不過是抹殺其家族禁忌的一種手腕?不論如何,「妖刀村正」的傳說的確對當代的製刀名匠有所影響,「村正」兩字不會再被刻在任何刀劍之上,而且不少經已製成的「村正」刀劍亦被竄改了銘文。所以,能夠留存至今的「村正」都頗為罕有,是收藏家眼中的珍品。
近藤勇與「虎徹」
日本的「幕末」時代,「新撰組」局長「近藤勇」,手執愛刀名「虎徹」,快意恩仇,是當時「京都」的勇武象徵。
問題是...「近藤勇」的佩刀真的就是「虎徹」嗎?
「虎徹」是「江戶」時代前期 (距離「幕末」約二百年) 的名匠「長曾禰虎徹入道興里」的作品。在「新刀」時期的眾多名匠中,「興里」有著最高的評價,其作品更在「柘植平助方理」的刀劍學名著「懷寶劍尺」中被列為「最上大業物」。以目前古刀買賣價格計算,入於「最上大業物」的刀劍,其價值絕不會低於一千萬日圓!
一流名匠的作品,二百年前的古物,作為一介武夫的「近藤勇」真的能支付嗎?還要用來應付激烈又頻密的街頭斬殺?
「池田屋事件」,「新撰組」傾巢而出,將當時的 "討幕派" 份子打過焦頭爛額。一場激戰過後,眾組員都將刀劍交給修理研磨師「源龍齋俊永」修補。據「俊永」的記錄,他就認為「近藤勇」的「虎徹」是偽品。
有不少學者相信,「近藤勇」佩帶的所謂「虎徹」,極有可能是當代有 "天才刀匠" 之稱,最擅長仿照古代傳法製作刀劍的「源清呂」所作。「近藤勇」的「虎徹」,正確的名字應該是「四谷正宗」,為「無銘」刀劍。
此外,關於「虎徹」的由來亦有另外幾種說法:
...「新撰組」三番隊 副長助勤「齋藤一」(日野「佐藤」世家的養子) 將「虎徹」私讓給「近藤勇」。
... 幕府將軍家將「虎徹」頒發給「近藤勇」。
... 據「秋山義方」所作的 "漢詩" (?) 的內容,提及大阪富商「鴻池」將「虎徹」送給「近藤勇」作為謝禮。因為「近藤勇」曾經為「鴻池」在其京都的別邸殺退盜賊。(亦有傳說「近藤勇」擊退盜賊時因為刀劍被毀,所以「鴻池」贈劍以作補償。)
(註:「秋山義方」的 "漢詩" 的內容約為...「二百五十年間太平... 過... 寶刀未... 使... 寶刀... 富商... 庫秘藏... 雄劍長大... 百練... 雌劍稍小... 研... 虎徹打... 雄雌刀...」... 這個,真的算是 "漢詩" 嗎?(笑))
池田屋事件
「池田屋事件」,「新撰組」傾巢而出,將當時的 "討幕派" 份子打過焦頭爛額。一場激戰過後,眾組員都將刀劍交給修理研磨師「源龍齋俊永」修補。「俊永」對這批刀劍的損毀程度作了頗詳細的記錄,不單止令後世對於日本刀劍在實戰中的性能和表現有更清晰的了解,更直指多名組員的 "名刀" 的真偽。
以下為一部份較有趣的記錄:
局長「近藤勇」的「虎徹」。(見上文)
副長「土方歲三」的「堀川國廣」,刃長 (日制) 一尺九寸五分,真品卻只有一尺八寸,所以必然是偽物。
一番隊 副長助勤「沖田總司」的「菊一文字」(!),本應是當時的國寶 (!!),怎會跑到「沖田總司」的手中?偽物!
(以下有關損傷的記錄:)
- 一番隊 副長助勤「沖田總司」的「加賀清光」... 「鋩子」折斷。
- 二番隊 副長助勤「永倉新八」的「播州住手柄山氏繁」... 「鋩子」折斷。
- 三番隊 副長助勤「齋藤一」的「攝州住池田鬼神丸國重」... 小傷無數。
- 四番隊 副長助勤「松原忠司」的「加州住藤島友重」... 大傷四處,小傷十九處。
- 五番隊 副長助勤「武田觀柳齋」的「越前住常陸守兼植」... 小傷六處。
- 六番隊 副長助勤「井上源三郎」的「奧州白河住兼常」... 無損。
- 八番隊 副長助勤「藤堂平助」的「上總介兼重」... 「物打」小傷十一處,近「鍔」卻有大傷四處,無藥可救。此刀得到「俊永」極高的評價,若能保存至今,勢必是無價的珍品。
- 十番隊 副長助勤「原田左之助」的 「江府住興友」... 「物打」小傷七處,近「鍔」大傷兩處。
此外,隊士「淺野藤太郎」的「武州重住藤原是一」,「島田魁」的 「奧州仙台住源兵衛國包」,「三品仲治」的 「備州長船住藤原祐平 」和「佐佐木藏之丞」的「越中住兼明」出現了彎曲情況;隊士「篠塚岸三」所用佩刀「雲州住家貞 」的「物打」折斷,都是較少見的損傷形式。
經過「池田屋事件」,能夠絲毫無損的刀劍有六番隊 副長助勤「井上源三郎」的「奧州白河住兼常」,隊士「川島勝司 」的「越中住兼明」和隊士「葛山武八郎」的「濃州關住兼家」,都是「美濃傳」的「兼」門的作品;還有「隊士松本喜三郎」的「攝州尼崎住雲仙子貞秀」和「近藤周平」的「作州津山住城慶子正明」都能保持無損。
宮本武藏的寶刀
被日本人喻為天下第一劍客,「二天一流」和「圓明流」的始祖「宮本武藏」,他用的究竟是怎樣的刀劍呢?「宮本武藏」在其傳奇性的「一乘寺之戰」一役中 (隻身敗盡武術名家「吉岡」一門,包括其掌門「吉岡傳七郎」和其餘的六 / 七十餘名劍客!) ,使用一支產自「平安」時代,刃長約 120 cm,名為「伯耆國安綱」的「太刀」。此刀後來成為了「細川藩」重臣「村大學」的收藏,在二次大戰中失落了。「宮本武藏」離世後,其刃長 65 cm 的「和泉守藤原兼定」(「美濃國」在「室町」時代的產品) 由「二天一流」的第二代繼任人「寺尾信行」承繼,及後送交「豊前小倉藩」的重臣「宮本伊織」。該刀的裝組方式常被後世的刀劍仿校,稱為「武藏拵」。此外,「宮本武藏」亦曾經擁有「了戒」(「鎌倉」時代「山城國」的「太刀」,刃長 80 cm) 和「兼久」(「美濃國」在「南北朝」的產品) 等刀。
長刀背負
不少電影、小說、動畫等,描術一些劍客、忍者,把長刀負在背後,就連一代劍豪「宮本武藏」的宿敵「佐佐木小次郎」,其「燕返」絕技亦被描寫成背後拔刀術... 真有其事?
試想,刀柄向右,右手伸到右肩背後拔刀,身前則空門大開... 用刀過後,左手不能捉緊刀鞘的開口部份就不能準確納刀... 要是刀柄向左,就連拔刀也大有問題...
即使有長刀背負的法門,能夠與「二天一流」宗師相提並論的「佐佐木小次郎」大概也不會用如此不可靠的佩刀方式吧?
至於忍者,執行任務時會受到密林、山澗、沼阱等峽阻環境影響,根本就不會攜帶刀劍,極其量只會使用「脇差」、「短鐮」一類較易佩帶的兵器。
血振
又是電影、小說、動畫,描術劍客殺人之後,在納刀前把刀一揮,將沾在刀身上的鮮血揮走... 這個動作被稱為「血振」。
其實,隨便一揮根本就不能將刀身上的血跡清除,就此納刀的話刀身就會生銹受損,刀鞘內部就更加一塌胡塗了。
古代劍士身上都帶著懷紙,為的就是時常 (包括斬殺後) 清潔刀身。
至於「血振」,其實是「居合道」(「拔刀術」) 的一個招式。拔刀出招之後,刀身回到右肩之上,保持可以隨時再度出招的狀態 (即是「殘心」的態度);要是真的要出招,就把刀向斜下一揮,做成 "有如把刀身上的鮮血揮走" 的動作,所以被稱為「血振」。(http://www.endlesspower.com/weapon/katanastudy/)
有些古代武士刀的刀刃上,會刻著該刀曾一刀將人劈成兩半的次數。每把武士刀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刀子本身更堪稱是精緻藝術品。本節目要帶領大家到日本鄉村地區去瞭解武士刀的鑄造過程,前往鑄刀工場和武術學校,探索鑄造武士刀的神祕過程。代代鐵匠和武士不斷努力改良這項結合藝術與化學,考驗與榮耀,紀律與奉獻的技術,藉著武士刀呈現出這一切的精神。(註一:國家地理頻道 http://www.ngc.com.tw/)
參考資料:天空部落 Faith For Fade 日本武士刀
留言列表